銀行定存就像杯子裡的水,放久就蒸發!施昇輝、夏韻芬教你:如何簡單安穩存退休金

 
 

風傳媒 / 林彥呈

退休

今周攝影團隊

2021-02-18 16:32

對於許多上班族而言,「退休樂活」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為了達成目標,又曾做過哪些準備呢?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投資金融商品仍屬保守,尤其偏愛定存,這讓理財專家施昇輝、夏韻芬深感不以為然。

 

 

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與56789年齡實驗室日前發布「台灣退休經濟安頓感大調查」,發現將近七成40歲以上未退休國人,平均在退休前22年開始準備退休金。

 

調查指出,無論是否為退休者,預估每月固定生活花費其實差不多,大約落在新台幣3.3萬元上下,已經退休者理想的退休金只要967萬元,尚未退休者卻認為要有1,298萬元才夠,兩者相差34%。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落差,主要因為已退休者平均57.4歲退休,如果沒有特別支出,只需不到1,000萬元就能安享晚年,直至平均壽命81餘歲。

 

但對尚未退休者來說,仍是誠惶誠恐,即便計劃自己65歲才要退休,還有將近1,300萬元的資金缺口,假設「超前部署」22年,換算下來每年要存59萬元,每個月要存約5萬元,數字相當可觀。

 

本次調查也以3道題目測試國人的「金融素養」,結果卻是不及格,尤其對於股票、共同基金的安全回報率認知較為不足。

 

此外,國人購買金融商品的期望年報酬率為6.12%,但是理財方法不盡相同,整體而言「定存」仍為國人最愛,其次依序為保險、股票、房地產、基金、外幣、債券及藝術品。

 

 

▲夏韻芬認為,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至少要達100%,讓自己的下半輩子過得更好。(林彥呈攝)

 

「退休,是要活得比現在更好!」夏韻芬直言,過去大家常在報章雜誌看到,退休生活清心寡慾,所得替代率只要六、七成就夠了,但她認為這樣的觀念應該改變,至少要100%,甚至120%,讓自己的下半輩子過得更好,享受喜歡的事,「哪樣不需要花錢?」

 

身處高齡、低利時代,夏韻芬鼓勵年輕人勇於投資,不要只會傻傻定存,至少勞退自提6%就是不錯的方法,很多人卻不願意做,保險也應回歸本質,不能與投資混為一談。

 

但是,青貧族飽受低薪困擾,「生食都不夠,擱有通曝乾?」光是想到還要準備1,000、2,000萬元才能退休就讓人心累。

 

夏韻芬則說,整體退休金目標看似驚人,但這其實像個「抽屜」,大家常常忘了勞保、勞退已經先幫我們打底,如果加上自身額外理財,假設可用資金300萬元,找個4%、6%報酬率的投資工具,未來每月存個幾萬元還是有可能的,總之「不要低估長壽風險,也別高估財務智商」。

 

銀行定存就像杯子裡的水

 

施昇輝認為,不要用「年齡」作為退休標準,而是必須檢視財務條件是否完善。

 

以他自己為例,房子有了,孩子大了,該買的保險也都準備好了,他和太太一年生活費大約50萬元,接著乘上「22倍」,得出1,100萬元這個數字,足以因應退休生活所需。

 

談及理財方式,施昇輝拿出一瓶礦泉水,他說銀行定存就像這樣,把水擺在桌上,短期內可能看不出變化,然而時間一久就會逐漸蒸發,愈存愈不值錢,「千萬別讓通貨膨脹吃掉你的退休金!」

 

施昇輝指出,現在投資工具琳瑯滿目,5%年報酬率是基本要求,他也鼓勵年輕人不要放棄買房夢想,因為房地產最能保值,終究下跌有限,最理想的投資路徑應是拿現金換股票,再以資本利得換取房產。

 

他坦言,現在台北市的房子太貴了,但新北市1,000萬元以下的物件比比皆是,況且當前市場利率這麼低,大概1.5%上下,金融股殖利率卻有5%,一方面向銀行借錢,一方面再拿領到的股利還它,「這不就是吃人夠夠的套利方式嗎,何樂不為?」

疫情降溫金融市場將巨變 謝金河: 重傷害的慘業股可望出現報復性上漲

 
 

謝金河

理財

2021-02-20 08:49

從去年元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也造成各國經濟的重傷害,已公布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的國家當中,只有台灣的2.98%,越南的2.91%及中國的2.3%外,全球經濟都出現負成長。

為了挽救經濟,各國政府奮力救市,降息、印鈔無不卯足全力,也創造資本市場從所未有的榮景。

 

 

台股在去年元月30日開紅盤重挫696點,此後一直跌到三月中的8523,然後又大漲到16517,今年牛年開紅盤,台股大漲559點,如果說去年是開低走高的一年,今年疫情若降溫,也將對資本市場產生許多豬羊變色的新變化。

 

這次疫情造成全世界逾一億一千萬人確診,死亡人數逾244萬人,美國,印度,巴西確診病例突破千萬,全球確診病例突破百萬的國家超過16個,台灣的確診病例941,是全球受到推崇的防疫國度。

 

今年肺炎疫苗快速研發施打,以色列是全球施打疫苗比率最高的國家,美國,英國也加大力度施打疫苗,現在全球確診病例正快速下降中,也許這個狀況可能像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大爆發一年後降溫,其後的一年逐漸消失無蹤。

 

如果疫苗施打有效,疫情降溫,或者像陳時中指揮官告訴大家,明年過年,大家可以出國旅遊,那麼從疫苗接種到疫情得到控制,金融市場也會出現巨大變化。

 

全球股市的超級大行情從去年三月疫情延燒最烈的三月出發,如果疫情得到控制,經濟顯著復甦,各國開始收緊銀根,已經大漲的全球股市可能出現一次巨大的回檔,這個現象很可能出現在下半年。

 

 

去年疫情率先出現在中國,也造成中國首季經濟成長率出現負6.8%的紀錄,今年首季中國的成長率一定會出現兩位數成長,而歐美第二季最慘烈,上半年各國經濟成長率都會很耀眼,股市可能在高檔震盪。

 

疫情降溫,也會使得很多受到重傷害的慘業翻身,像航空公司,休閒度假酒店,餐飲,商務旅館等,股價會出現報復性的上漲,而這一年來,漲幅驚人的個股,也可能出現壓力。

台股反攻萬六!台積電還能追?施昇輝:「這種股票」嚴重落後  卻讓你心安

 
 

青春向錢看-施昇輝

台股

shutterstock

2021-02-19 15:53

上月底,有一次在賣場等結帳時,聽到一男一女的年輕店員的對話:
男:「我就跟他說,要趕快賣台積電,結果他不聽,現在就套牢了。」
女:「那你賣了嗎?」
男:「這麼高,我當然不會買。妳有買股票嗎?」
女:「我就定期定額買0056。」
男:「什麼是0056?」

以上這段年輕男女的對話,正足以反應股票已成當今全民運動的事實。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場合聽到類似對話,甚至還曾聽過很專業的技術分析討論。

 

 

近一年來,年輕人投入股市已成一種時尚,因為一來股市自2020年3月低檔一路上漲,指數幾乎翻倍,任誰都難敵誘惑,二來盤中可開始買賣零股,讓投資門檻瞬間降低,任誰都能輕鬆參與。

 

未實施盤中零股交易前,買一張台積電要60萬元,對小資男女來說,真是可望不可及、看得到卻吃不到。現在花個6000元就能買10股,就能「享受」台積電的經營成果,以及從中「賺到」股價上漲利潤。

 

台積電投資價值一度被捧上天,買進的人當然都認為一定能「享受」和「賺到」,但一月底的一波下挫,卻開始出現各式各樣警語,讓大家驚覺美夢會不會變噩夢?

 

我的粉絲也曾留言說他買0056,就一直被親朋好友嘲笑,因為成分股內沒有台積電,所以股價非常牛皮、漲幅嚴重落後台積電,讓他開始有些動搖。

 

買台積電和0056,是完全不同的投資思維,端看你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我認為追求「超級成長」的人該買台積電,追求「成長」的人該買0050,追求「安心」的人該買0056。但是,別忘了高成長、高報酬,當然伴隨高風險。反之,你若追求低風險,當然不能期望高報酬。

 

企業營收及獲利高速成長,股價一定也會高速成長,電子股對投資人的吸引力就在這裡。任何企業總有一天會再也無法高速成長,股價屆時也會見到高點,但是哪一天會到頂呢?大多數投資人都很難知道。宏達電、大立光,不都曾經如此?

 

這一波股票狂漲 為何「金融股」嚴重落後?
 

請捫心自問,你能在高點反轉前洞燭先機,或是至少反轉不久之後賣掉嗎?就算你真能做到,接下來的問題是你能找到下一個高速成長的企業嗎?

 

台股攻上16000點,不可謂不高,在此時還想追求「超級成長」,其實有點不切實際,因為基期已高,成長幅度當然很難期待。

 

在這一波大盤狂漲中,金融股是嚴重落後的族群,甚至很多還不漲反跌,讓很多存股族捶胸頓足。金融股因為不具備高速成長的機會,股價怎能期待一飛衝天?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想,就是因為它們沒什麼成長性,但獲利表現相對平穩,所以股利發放的比例一定比電子股高,且股價不高,反而在指數位居高檔時,能夠讓人相對安心持有。0056標榜「高股息」,非常類似金融股的特性,但又能規避單押個股可能的風險,所以其能讓人安心的程度更勝金融股。

 

買股票追求「成長」的人,心裡想的肯定是「提早財務自由」,這樣就不會再對未來生活感到焦慮,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達到這個目標。不過,千萬小心不要「欲速則不達」,一旦選錯個股,反而可能讓你永遠無法達到財務自由。

 

隨時聽到有人聊股 彷彿回到大崩盤前
 

買台積電,真的能「提早」達成目標嗎?我相信不可能有人敢打包票,一定還要找到台積電第二、台積電第三…………

 

 

追求「安心」的人,恐怕就不能期待「提早」二字,但是穩穩賺、慢慢賺,才能久久賺,這樣「總有」一天還是能財務自由。

 

我不會在這裡給各位明確的建議,該追求成長?或追求安心?因為投資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問題。強迫自己做不適合的作法,反而會更焦慮。

 

聽完那對年輕店員的對話,當時心中立刻有兩個感想:

 

一、男生說得一口好股票,但女生才是真正有行動力的人。投資一定要行動,否則都是空談,沒有任何意義。

 

二、隨處都可以聽到有人聊股票,彷彿重回1990年大崩盤前,這時請大家還是要非常戒慎恐懼。雖說還是該進場,但一定要嚴控風險。

 
 
搭捷運男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事】

薪水低或生活開銷大,都可能是擠不出錢來存的原因,資料統計將近 4 成的人,每月根本擠不出錢儲蓄;另 6 成有餘錢儲蓄的上班族,平均每個月只能存下 6,345 元。想存錢該怎麼做?(在往下閱讀前,建議先讀這篇文章蔡至誠月存5成薪,29歲就用ETF賺到 400萬!

 

 

 文 / Money錢

 

經濟壓力 是最大壓力來源

蔡至誠的 400 萬元資產,有  86% 是來自於存錢, 14% 才是投資獲利,這樣的存錢功力恐怕讓很多人都望塵莫及。小資族在存錢道路上,究竟會遇到了什麼樣的阻礙? 1111人力銀行曾針對 六、七、 八年級上班族進行「跨世代壓力調查」,結果有 69.7% 受訪者認為,「經濟壓力」是最大壓力來源;此外,有高達 9 成 2 的受訪上班族,不滿意目前薪水,還有將近 4 成的人,每月根本擠不出錢儲蓄;另 6 成有餘錢儲蓄的上班族,平均每個月只能存下 6,345 元。

薪水低或生活開銷大,都可能是擠不出錢來存的原因,但是,還有另一個原因:負債,更會讓人無錢可存。所以,在「存錢」之前,都應該讓自己沒有「壞負債」纏身,然後在無高利率負債的情況下,記住「省、存、滾」 3 字訣,就可以讓自己的存款越來越多。

 

理財先理債 收支平衡才能存錢

 Amanda在 10幾年前也曾經是一個卡債族,她回憶,當時每次收到銀行寄來的信用卡帳單,她就只繳納「最低應繳金額」,結果 1、 2年下來,卡債在利息滾動下變成了一顆大雪球,後來因為某項原因她想跟銀行貸款,才發現卡債欠繳的結果,竟讓她的信用分數極低,銀行根本不借錢給她,那時她才開始正視債務問題。很多人認為,理財的第一步是存錢,其實這是錯誤的。

理財的第一步,絕對是要讓自己先做到「收支平衡」。換句話說,存款可以是零,但絕對不能有負債,(除了房屋貸款或極低利率的貸款這類負債之外)。如果,萬一你已經有了負債,那麼在談「理財」之前,你一定要先「理債」。為什麼?因為有債務就會有利息支出,而利息支出會減損我們的儲蓄力。假設你向銀行申辦了信用貸款 100萬元,年利率 5%,每個月光是利息就要 4千多元。想一想,如果沒有這筆債務,那麼這 4千多元就是每個月可以存下來的錢,就算放在最低息的銀行定存, 1年也能多存 5萬多元。這就是理財一定要先理債的原因。

 

請先記帳 收入>支出 才有錢存

經常有人會把「理財」與「投資」混淆在一起,認為理財就是投資,投資就是理財。其實,理財的本質是先檢視自己的收支,能否做到月月平衡,甚至是月月有剩餘的錢,而在檢視收支的過程中,要把每個月的食衣住行育樂,以及年度支出都做好預算,這是理財的第一步。當每個月都能有剩餘的錢,就是存錢的開始。當然,我們過去常說正確的存錢公式應該是:收入-儲蓄=支出。也就是每月一拿到薪水後,先把當月要存的錢轉入存款帳號,剩餘的才是當月支出要花用的錢。

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記帳,透過記帳,才能知道每月固定與非固定支出是多少?自己每個月究竟是收入>支出?還是支出>收入?如果是前者,代表現金流為正,有多餘的錢可以存起來;若為後者,代表現金流為負,亦即入不敷出,那就要從記帳中開始抓漏,把漏財的洞口堵住。

當然,很多小資族會說:我薪水不高,再怎麼省也存不下多少錢?理財專家建議,這是很多人潛意識對存錢不抱持信心的關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一開始先要求自己能夠做到每月收支平衡,當達到收支平衡後,就開始「讓自己感覺很窮,沒有錢花」,因為心裡這樣感覺後,就會隨時提醒自己不要亂花錢,如此才能把錢留住,存下投資本金,也才有機會練習用錢滾錢。

 

想要成功存錢必備 2 個關鍵

因此,綜合前面所談,想要成功存錢,就要記住這 2個關鍵要素:

關鍵 1 管好信用卡 別讓債務毀一生

很多人欠債的最大原因,是無法妥善管理信用卡,衝動消費,讓自己陷入債務深淵,尤其是現在網路購物非常方便,看到喜歡的物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能買到,連出門逛街都省了!像這種超便利的購物方法,就會讓自己失去警覺心,結果刷卡上癮,等收到帳單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超支。

因此,如果是無法管好信用卡的人,建議先剪卡;而已經收支不平衡的人,要立刻面對債務,拖延 1分鐘都不可以,因為不處理的卡債,勢必會變成一場財務災難。不過,如果是具節制能力的人,反而可以學著聰明用卡,幫荷包省錢,例如現在很多發卡銀行會與飯店、餐廳合作,如果結帳刷該行的信用卡,可以獲得 9折、甚至 8折優惠;有的則是標榜 2人成行或 4人同行,  1人免費,像這樣的好康,就很適合用在特別節日出去用餐,或是朋友聚餐時使用。

關鍵 2 先窮後富 別讓自己過太好

年輕人因為收入和加薪幅度都有限,所以要儘可能節制消費。例如很多上班族會去星巴克吃早餐,一餐下來, 100多元就不見了!所以,應該先改變生活上的消費習慣,把不需要的花費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