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事】

薪水不是資產,資產不等於資本。不是每個月固定有薪水可領,順便存個 2、3千元,就以為自己真成了小資產階級。現在大家說的小資,指的是「嚮往流行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現在很流行「小資」一詞,但是,很多人誤以為每個有薪階級都叫做「小資產階級」。

 

 

文 / 狄驤

 

勞務所得不是資產,別自稱「小資」

露比的外婆住在緊鄰熱鬧商街的文教區,房子既老又舊,每個月就靠老人年金和女兒給的幾萬元過日子。老人家三不五時總會喜孜孜的提到房價比起10年前至少漲了 10倍,心裡老指望著都更,想著不花一毛錢就能換一棟新房子。到現在,就算房價漲了 20倍,因為沒都更,所以老太太還是住在破房子裡。

 

有一棟房卻沒有生財力

維琪婚後和老公辭掉原本的工作,租了一棟 2層樓透天厝。他們在一樓經營快餐店,從午餐營業到晚餐,中間時段還賣下午茶;二樓有 2間房,一間自己住,另一間租給背包客當民宿。夫妻一個管做飯,一個管櫃檯,再請 2、3個工讀生幫忙端盤子、打掃。3、4年後,他們存到一筆頭期款,在市中心買了一層 3房 2廳的公寓,租給留學生和上班族。拿租金付貸款後還有一點小盈餘,讓他們依然維持以往的生活模式和水準。

3年後,他們有了一對小兒女,考慮到小朋友將來上學的問題,他們結束了民宿和餐館的經營,在市區另外買了一間小公寓自己住。雖然生活步調有些緊湊,維琪仍然輕鬆自在,畢竟房東和房客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一個怎麼繳都是別人的,另一個怎麼繳都是回到自己身上。

同樣是一棟房子,命運卻大不相同。露比的外婆不需要額外負擔房租,並且房子本身就供應她的居住所需。這棟房子當然屬於外婆的個人資產,但也僅供居住。就算因為經濟環境的變遷而大幅增值,然而在沒有營利或者變現的情況下,外婆雖然擁有千萬房產,事實上並未真正享受到房價上漲所帶來的增值效益,甚至還過著近貧的生活。

 

打造附加價值

維琪的情況正好相反。夫妻倆在沒有房產的情況下租屋開店,雖然房子不屬於他們所有,卻能充分發揮租金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不僅賺取兩份收入,還負擔居住所需。他們因為兼營民宿的關係,增加收入進而提升自己的居家品質。即便他們得在短時間內投資生財器具,但長久以來,節省不少外出上班無可避免的額外支出。

在工作方面自行創業,也為居家生活節省開銷的情況下,不僅開源同時也節流,2人在短時間內就存到一筆可觀的資金。在房市與股市之間,維琪選擇投資相對穩定的房產。一方面避開被套牢的風險,另一方面房屋的租金除了繳交房貸,還有剩餘收入。不久之後,他們就買了第 2棟房子。

 

從資產變成資本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曾經對「資產」與「資本」做出解釋:個人的財產所有物都叫做資產,只有當你透過出讓財物使用權而從中獲利,這個資產才會成為資本。好比一輛車,無論你把它當成交通工具或載客賺錢,它都是你的資產,但是,如果你把車租給別人,不但不用開車賺錢,反而還能收取租金,那麼這輛車就從資產變成資本。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資產,但只有不靠體力或者智力的勞動,操作資產以賺取收入,才是靠資本賺錢的資本家。

不僅資產不等於資本,你的薪水也不等同於資產。資產必須具有可讓渡使用權的經濟效益。例如電腦對作家來說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資產,但因為能透過讓渡使用權而獲利,於是對網咖老闆而言,就成為無須親自操作就能帶來收入的資本。

 

小資族其實是需要具經濟利潤

薪水是你付出勞動所換來的所得,最主要的功用在於維持你的生活開銷,因此,在交換生活基本所需的意義上,除了被消耗,並不增加其他經濟效益。所以,靠腦袋吃飯的律師,看起來比靠體力吃飯的黑手賺更多錢,但未必擁有更多資產,如果律師只是打一場官司賺一場錢,而黑手卻是連鎖機車行的老闆,那麼後者不僅比前者擁有更多資產,且不用親自賺取生活費,同時也是能夠用錢去賺錢的資本家。

現在很流行「小資」一詞,但是,很多人誤以為每個有薪階級都叫做「小資產階級」。事實上,資本主義世界裡真正的「小資產階級」,指的是能夠以獨立資金創業並且雇用少數員工的「小資本家」。在上面的例子當中,露比的外婆所擁有的個人資產,只是維持生活所需,並無法從中獲得額外的經濟利潤,而維琪一直到開始當包租婆,才算是真正的小資本家,晉升為「小資產階級」。

 

3年存不了30萬,不用想脫離地獄

薪水不是資產,資產不等於資本。不是每個月固定有薪水可領,順便存個 2、3千元,就以為自己真成了小資產階級。現在大家說的「小資」,指的是「嚮往流行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在目前這種吃不飽、穿不暖、餓不死的大環境底下,如果真要照這種方式過日子,你也許得在零下資產的洞穴裡住一輩子。

我一再強調,每個月的薪水,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維持生活基本開銷,除了水電、瓦斯、房租、交通費和三餐飯錢,最重要的就是「儲蓄」,甚至它得排在每月支出明細上的第一位。意思就是說,你必須先扣掉固定存款的錢,再來安排其他的花費。根據「理財333」原則,每個月薪水平均分成「儲蓄、開支、投資」3等分,每一等分最好都不超過 1/3。請看清楚,裡面並沒有「欲望消費」這一項。

理論上來說,假設月薪是 3萬元,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儲蓄 1萬元、開支 1萬元、投資 1萬元。但是,如果需要負擔房租或者清償債務的話,這個架構很明顯會有問題。同時也不符合我在此要強調的重點—不要拿勞務所得進行投資和消費性支出。話雖如此,然而這是最簡單、最均衡的理財架構,同時也最沒有讓你見縫插針的機會,所以,我仍將採用這個 333原則,做出最適合你的有效規劃。

 

在開始做出規劃之前,得先請你做2件事情

第一,準備一個 3年期定存的存款專用帳戶,一來避免你又把它拿去臨時調度;二來把錢放在一般活儲帳戶裡,只會被CPI吃得更快;最後一個原因是,3年後的存款金額,剛好就是你的第一筆啟動資本。

第二,如果你不是一個很有自制力的人(很多人會產生債務都是因為自制力不足),請把信用卡剪掉,光想著賺累積點數那種蠅頭小利,正好就是造成你源源不斷大失血的該死傷口。更何況,在還沒存夠啟動資本的未來3年內,你根本用不到。

去問問那些從卡債中死裡逃生的人,剪掉一張卡,就可以減去多少你未來的負債。現在,假設你的薪水是 3萬元,無論扣掉健勞保費或福利金還剩下多少錢,請你直接把  1萬元轉入存款帳戶。從今天開始,你的薪水就是(不到)2萬元。

 

哪怕只有一元,也會成為還不完的債務

如果你是租房子,請把房租(和管理費)縮限在 1萬元(以內)。不要吹冷氣改吹電風扇、不要看電視或聽音樂改看書。最好跟朋友合租公寓,或者找一間可以自己煮飯的房子住。這樣多少可以省下一些瓦斯和電費。如果你有負債,請把這筆錢拿去還款,並且禁止再增加任何借款。哪怕只有一元,也會成為還不完的債務的開始。

最後剩下 1萬元,就是你的基本開銷—水電、瓦斯、交通費還有三餐飯錢。以現在的物價水準來說,1萬元的確是個讓人緊張的數字。想要擴大這個額度,以現階段來說,要不就是節省你的房租,再不然就是你的借貸金額開始下降(注意,不是縮減還款金額)。記住,無論如何都不要去動用存款金,那是你脫離地獄的唯一墊腳石。

 

消費性支出,你絕對買不起這帳單

接下來,如果你的負債在經過前置協商或者抵押償還之後,每月需要負擔的金額超過 1萬元,可以拿存款金補足。甚至在考慮到利息問題的情況下,可以把還款金額提高到兩萬元,畢竟越早還清債務對你越有利,但是你必須很清楚這當中所含有的風險,並且千萬不要讓它發生在你的消費性支出或者投資當中,否則,你絕對買不起這帳單。

如果你的基本開銷或是房屋租金非得要花到 1萬 5,000元不可,那就想辦法去賺到 4萬 5,000元的月薪,而不是拿存款金來幫你的欲望消費買單。老實告訴你,沒有「啟動資本」,這輩子別想翻身。

 

傻傻投資 不如好好存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以為銀行利息很低,就把存款金拿去買股票、基金任何投資交易,以為這是在賺取高獲利。這個階段是在為你岌岌可危的生活買保險,而不是讓你自作聰明的時候。什麼時候可以投資?很簡單,3年後,至少存到 30萬元以上。再不然就是等到你有「第 4個 1/3」。什麼是「第4個1/3」?同樣再拿 3萬元月薪當比喻。1萬元儲蓄、1萬元生活開銷、1萬元房租(如果你沒有房租要負擔,別忘了還有爸媽要奉養)。如果你夠好運,每個月能多接一筆 1萬元的兼差收入,而這筆收入就算掉到水溝裡,也不會對你的生活造成任何損失,那就可以拿去投資。你會因為這筆收入掉到水溝裡撈不回來,而感到痛不欲生的話,麻煩請把這筆錢拿去奉養老父老母,至少這會是比你傻傻投資更好的安排。

 
 

 

十年營收、百倍成長

1974 年以 30 萬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1995 年 收入破 100 億,2005 年 營收 1 兆,2012 年 營收 3 兆。看看這間公司 17 年如何成長 300 倍?鴻海集團在郭台銘帶領下,是全球 3C 代工廠的霸主!看霸氣測漏、獨裁為公的郭台銘,如何建立這個最有前瞻性的跨國企業?要解開帝國的成功密碼,關鍵就在 郭台銘 身上!時勢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時勢?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文 / CMoney

 

30 萬創立「鴻海塑膠」

家裡不富裕的他,念五專時每年暑假都在打工,為了是賺下學年的學費。自中國海專畢業後,進入復興航運工作、工作內容是為了:讓貿易公司出貨順利抵達目的地。在工作中讓他體悟到:「貿易的源頭還是產業」生產才是根本,有生產才能帶來服務!這個念頭在年輕心靈下埋下了種子。

24 歲的郭台銘,抓住機會與朋友合開了鴻海塑膠!開始了郭台銘的創業生涯!命運把他推向人生的高峰!但,你以為他成功了嗎?馬上面臨石油危機的鴻海塑膠,再成立第二年後,朋友便拆夥了,但郭台銘不甘心!也不服氣!於是像岳父借了 70 萬買下公司,二度更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

郭語錄:「人沒有天生的窮命和賤命,只有你是什麼心態來磨練自己。」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或許是上天眷顧他,或許是真正有實力!1981 年 IBM 推出第一部個人電腦,讓鴻海營運成績大好!1982 年正式更名「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資本額上修至 1600 萬台幣!1983 年再修至 4800 萬台幣!

 

PC 產業的起飛

同年,開發完成電腦業使用的連接器,正式邁入 PC 領域,PC 產業的起飛,讓鴻海每年成長 20% 的時代!賺了錢的郭台銘,並沒有拿錢去買樓買地,反而把錢都投入新機器的購買!他並沒有像一般中小企業的老闆,賺了錢就停下來守成,反而不斷積極往前邁進!1984 年花了 1000萬從美國引進最新設備,1985 年鴻海營收達 5 億。

然而,郭台銘好像不會累的鐵人!沒有自滿的他,反而開始規劃「未來 20 年發展計畫」除了營收、組織也要轉型!逐步提升企業的能力。短短 15 年,鴻海不再是當年那個 30 萬資本額,不知道什麼是明天且朝不保夕的小公司。郭語錄:「我不曉得怎樣是成功,  但我知道怎麼求生存。」

 

目標明確,三一指標

台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從鴻海成立那天開始,郭台銘的目標就是如此格局大、眼光遠。不計較暫時的勝敗得失、因為心中已有清楚的願景!郭台銘曾說:「阿里山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裡就已決定了!」「成長來自什麼?胸懷千萬里」「心胸有多大、舞台就多大」一定要做到,「在我的領域、沒有競爭對手」為止!各產業都有大者恆大的集中化發展現象在該產業裡無法擠進前三大的業者,未來發展前景都堪憂!一開始就幫自己訂一個目標,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公司做好!讓這家公司在台灣也好在世界也好!都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且我不相信天下有完美!我只相信更好!郭語錄:「領導者需有獨裁為公的絕對勇氣」

 

身先士卒的勇氣

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情,半夜不睡在現場的人一定有我。為了趕交貨、親上生產線幫忙!如果碰到客戶退單,他會罵人。但也會帶著員工到客戶那裏拜訪及道歉。「總之,身先士卒是領導統御的訣竅」最困難的、我先跳下去!如果沒有領導過,沒有人會聽你的。領導是一場戰爭!是所有經驗的累積。大家都覺得郭台銘很兇,但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工作者、因為工作太認真,而變得很嚴肅很霸氣!他是嚴格,而不是嚴苛。

或許他與其他企業家不同的地方就在,早年的各種試煉、令他得有三頭六臂!什麼都要會。有別於其他高學歷出身的大老闆,造就了郭台銘渾身梟雄味!郭語錄:「經營,不是管理的問題!是領導的問題。」

股價一年大漲近600%! 投資人搶當「航海王」 陽明今年可維持營運高檔?

 
 

黃健誠

產業動態

達志、黃健誠攝影

2021-03-29 18:00

航運三雄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從去年底開始受惠國際運大漲的緣故,股價開始飆漲,也讓投資人湧現搶當「航海王」的熱潮,紛紛開始注意起原本在台股市場中並不特別受矚目的航運類股。

陽明今(29)日舉行法說會,加上近期股價再創多年新高、蘇伊士運河塞港議題的發酵,讓這場法說會也特別受到投資人注目。

若觀察過去幾年股價表現,陽明在10元以下盤旋長達2年之久,去年4月1日的收盤價為5.06元,對比今天股價35.25元,近一年來已大漲596%,漲勢相當驚人。

 

 

 

上百人擠爆陽明法說會 杜書勤:2021年可維持獲利水準

 

今天在陽明法說會的會場中,也湧入逾百人聆聽,幾乎座無虛席,且除了法人及媒體外,還有不少「個人投資人」在現場提問,近期投資航運股的熱潮可見一斑。

 

陽明海運總經理杜書勤在法說會上表示,2020年歸屬母公司淨利達近120億元,且由於持續受到缺櫃及塞港影響,預期第二季的運價仍可維持高點,不過部分國家進入齋戒月,因此運量可能微幅下修。

 

 

今年下半年的獲利預測仍考量包括,疫情獲得控制、石油價格穩定及美線長約價格相較2020年上調有成等影響,預期2021年全年運可維持獲利水準,後疫情時代,全年供需可望平衡。

 

對於未來整體航運市場展望,杜書勤也說,根據英國海運機構Drewry及Clarksons預估,2021年需求皆大於供給,雖然全年仍受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影響,但仍呈現漸進式溫和復甦,2021年的預估趨向樂觀。

 

長賜輪卡運河運價恐漲?陽明:目前不會 影響程度待觀察

 

針對近期熱議的長賜輪卡蘇伊士運河事件,陽明海運業務長張紹豐表示,對亞歐線及運輸供應鏈都會有影響,但運價是由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預估目前還不會因此增加運價,而塞港情形在過去一年來就已經發生,因此此事未來對於航運市場的影響程度尚待觀察。

 

至於此事件是否會涉及賠償問題,杜書勤提到,若航線改道好望角,將增加7到10天的航程,但是,船公司依據國際法的規定,對於交貨期限並無責任,所以貨品若延誤一到兩週也不會有賠償問題,而目前陽明在蘇伊士運河排隊的兩艘船,還不會選擇改道,仍在等待官方通知,才能進行更一步的處理。

 

 

航運股去年隨著國際運價反彈,讓營運狀況轉好,甚至獲利還呈現爆炸性彈升,陽明董事會日前已通過109年財務報告,全年營收為1512.77億元、營業淨利194.6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119.77億元,年增近 380%,EPS高達4.51元。

 

另外,陽明船隊截至今年3月31日,共有89艘船舶,總運能為629,287TEU,4共計14艘11,000 TEU新造長租船,2020年已交付3艘,2021至2022年再交付11艘;10艘2,800 TEU新造自有船,2020年已交付6艘,2021年再交付4艘。至於未來的造櫃、租櫃等運能投入計劃,時間點約落在今年第三季以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事】

股民想從股市中賺到錢,最基本也是最佳的投資法就是投資一流企業的股票。但怎麼樣能夠最快找出一流的公司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一家企業的CEO!同時觀察晶圓雙雄的台積電和聯電,同樣是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在過去十年的經歷卻大大不相同。將同樣的公式套用在其他企業,你將有機會投資到讓你持續賺錢的股票。

 

文 / 龔招健

 

股民要從股市賺錢,最佳方法是長期投資世界級一流企業。要如何挑選一流企業?最簡單直覺的方法是觀察其CEO。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後,全球進入史無前例的利率超低、貨幣超寬鬆時代,造就全球股市大行情,也吸引許多新手投入台股,這些股民有一部分是想要短線投機賺價差,另一部分則選擇買進好公司長期投資,讓自己的財富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投機無罪,但股民如果只是想要短期賺價差,通常很難長期累積大財富,因為頻繁買進賣出的交易成本(手續費、證交稅、時間)很高,而且交易的次數越頻繁,犯錯(選錯股,在不對的時機、價格進場或出場)的機率往往升高,而且很容易因為市場的波動或雜音造成負面影響。

短線投機和長期投資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是想要把別人(交易對手)口袋的錢搬到自己的口袋,這個交易策略的成功,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善於「擇時」,也就是善於預判股價在某段時間(可能是一天、一周或一個月不等)的高點和低點,這樣才有辦法適時「買低賣高」,或者「高檔賣出、低檔回補」(融券操作)。

然而,即便是身經百戰的投資專家,例如股神巴菲特也承認,擇時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巴菲特說過,他看好美股道瓊指數將來有一天會挑戰10萬點(目前是3萬點出頭),但他也多次坦言,「我不知道明天股市會漲,還是跌⋯⋯」

 

投機像賭博要靠運氣

投資要慎選一流企業

短期股價的漲跌,連巴菲特都認為無法掌握,因此,股民如果想要在股市賺錢,最務實可行的策略就是學巴菲特,回到投資的本質,選擇一家好公司,以自己能接受的合理價格買進,長期持有,不必理會股價的短期波動,除非公司營運、體質惡化。

既然是要長期投資,投資人就必須選擇「不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的一流公司,就像巴菲特所提到的,具備強大護城河、進入門檻高。以目前台股上市櫃公司來說,最符合上述標準的就是台積電(2330)。

台積電目前在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享有寡占地位,包括開發進度、產能、良率都明顯領先主要競爭對手三星(Samsung), 因此儘管三星的報價較低,包括蘋果、Nvidia、AMD、聯發科(2454)等指標大客戶的高階晶片,都還是集中在台積電生產。

除了先進製程技術的硬實力,台積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軟實力——客戶的高度信任。台積電自創立以來,就很明確地宣示,只做晶圓代工,以嚴格內控制度保護所有客戶的商業機密,絕對不會自行(或透過轉投資公司)開發製造IC產品跟客戶競爭,而且是說到做到。

反觀三星,自家晶圓廠主要生產自有品牌記憶體、自有品牌手機晶片等產品,有多餘的產能才做晶圓代工。由於三星是記憶體、面板大廠,蘋果早期基於一站購足考量,其 iPhone手機最核心的AP處理器交由三星代工,但後來蘋果發現,台積電在晶圓代工的硬實力、軟實力都優於三星,就把所有的手機AP處理器全部轉到台積電生產。

 

台積聯電股東命運大不同

投資企業要先觀察CEO

比較資深的股民都知道,台積電、聯電(2303)早期被稱為「晶圓雙雄」,兩者在2000年之前的產業地位、股價差距不像現在這麼大,而台積電先進製程之所以在2000年過後能持續擴大領先優勢,近年甚至超越三星、英特爾(Intel),最關鍵的推手就是創辦人暨CEO張忠謀。

1985年張忠謀54歲,為華人在美國半導體界歷練最完整的高階管理人才,應邀來台接任工研院院長,並於1987年結合工研院的半導體資源創立台積電。他從一開始就把台積電定位為世界級的專業晶圓代工廠,儘管外界不看好,仍堅持到底,並網羅全球半導體精英共同打拼,終於讓台積電從技術跟隨者成為領先者,退休前也做好接班的安排。

聯電一開始的定位就不是專業晶圓代工,後來才跟進,但其CEO在半導體產業的歷練、格局都遠不如張忠謀,且旗下有很多IC設計公司,跟客戶的利益有潛在衝突。由於製程技術落後對手太多,聯電最後被迫放棄先進製程的開發,也無從掌握接單定價權,經營成果遜色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