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買股助攻,台股日均量攀升到2,000億元之上;券商營業人員親見目睹,年輕人買股不手軟,一看到台積電跌破300元就搶進,而且最近不少號子也看到年輕人開戶。券商指出,年輕人進場從三個指標看到蹤跡,包括開戶數成長、零股交易熱以及ETF投資夯。下半年台股盤中實施零股交易,可望持續吸引年輕族。

 

券商主管表示,台股買氣愈來愈旺,年輕人伺機進場是動能之一。首要指標是金管會、證交所統計,年輕人買股集中在今年3~5月台股重挫後反彈,連續三個月30歲以下投資人開戶數都超過百萬,分別高達122萬、125萬、128萬人。

 

年輕人變多了,30歲以下投資族同期在台股交易比重也成長到5.91%,這個數字在2016年證交所的大數據資料,比例僅4.5%,迄今明顯多出1.4個百分點。其中,若以今年前五月台股總成交值達16.29兆元推算,年輕人貢獻的成交值不算低,將近9,630億元。

 

龍頭元大證券對年輕人開戶很有感,因為疫情帶動線上開戶,元大證今年來線上開戶數躍增,裏頭將近五成都是30歲以下年輕人,合計元大證的總開戶數突破400萬戶。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也說,今年台股新增的交易戶幾乎都是年輕人,而且年輕人敢衝敢買,出現新手勝老手。

 

另一方面,若與台股較不活絡的2016上半年比較,當時大盤量能不及千億元是常態,在1~6月零股只成交85億元,與今年上半年的差距更達到1.58倍。熱門零股標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型權值股,竄紅高價股也吸引年輕人,像上個月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大立光、聯發科、玉晶光、矽力-KY等,均入列成交量前十大零股標的。

 

低交易門檻工具還有簡單易懂的ETF,透過網路達人積極放送,一些無法盯盤的年輕人選擇「無腦」買ETF。在今年前六月,元大台灣50月月都上榜前十大零股熱門榜,整體投資ETF的人數也來到135萬人,較去年底多出40多萬人,是歷年成長之最。

 

券商主管指出,年輕人買股有三特色,包括一、偏好網路交易,線上開戶、電子下單能快速上手,二、衝勁十足,譬如今年才開戶的年輕人,普遍沒有金融風暴的投資經驗,敢在大跌時買股,三、貨比三家,這其中網路達人、網紅的意見,容易吸引年輕人認同。

 

券商主管認為,隨著下半年開放盤中零股交易,年輕人進場可望更踴躍,但也提醒年輕人應量力而為,畢竟市場波動不時放大,唯有做好風險控管才能建立長久生存之道。

 

※本文由經濟日報網 (https://money.udn.com/money/index)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拿起手機,

楊應超看著女兒拍的一段影片:

成群結隊的鳥兒,掠過波光粼粼的湖面,

在斑斕的晚霞中,彷彿人間仙境,

而他們的家就在這幅畫裡,

隨時可以從後院搭船遊湖,融入夕陽美景。


楊應超臉上洋溢著幸福,

與我們分享他在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的湖畔豪宅,

像個調皮的孩子拋出謎題:

「你們猜猜看,這塊占地300坪、

室內100坪的房子,賣多少錢?」


5,000萬?3,000萬?

一陣亂猜後,楊應超笑開懷地公布答案:

「60萬美元,現在頂多漲到 70萬美元,

台幣 2,000萬元。」


台幣 2,000萬元,

在台北市後山埤捷運站只能買一間34坪、

屋齡39年的老舊公寓,

楊應超卻用同樣的錢,買到一棟湖畔豪宅,

過著「應為當為、超然自得」的退休生活。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在外人眼中,

楊應超是首席外資股票分析師,年薪上千萬,

財務自由對他而言應該是輕而易舉,

但其實,

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財富,

這中間所經歷的重重關卡,

宛如蛙人爬行的荊棘天堂路,

而推動他義無反顧往前衝的動力就是一個字

──Hungry。

 

激發對成功的渴望
48 歲敲開自由大門

這裡的Hungry不是指肚子餓,

而是賈伯斯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永不滿足,別懼失敗)」

楊應超強迫自己時時刻刻處於渴望成功的「飢餓」狀態,

激發自己最大熱情,

展現強大行動力與意志力,

才能在 48歲敲開自由大門,

展開隨心所欲的人生下半場。


「有人(總統候選人)說他是庶民,

我才是真正的庶民。」

楊應超說的不是玩笑話,

因為他是真的從小苦出來的。

14歲跟著父母移民美國,

小小年紀就得學會如何在異國求生,

所以他本能地把自己一個人當兩個人用,

一邊上課,一邊在父親開的餐廳打工,

從擦桌、端盤、洗碗、接外賣,

平均每週工作 20小時。


大二時,父親因過勞病逝,

更加深他的危機意識,半工半讀力爭上游,

最後取得頂尖名校雙碩士、也唸了博士班。


踏入職場後,楊應超並非一帆風順,

曾經在中國出差爭取訂單時,

卻接到被公司裁員的噩耗。

當時老婆才剛懷孕,又遇到香港房價大跌,

房貸變負資產,陷入人生低潮。

當他寄出上百封履歷,

好不容易擠入競爭激烈、高壓的投資銀行,

卻碰到公司面臨被併購危機,風雨飄搖。

當同事都在找下一份工作時,

他卻熬夜寫報告,就連太太生產時,

也抱著電腦在產房外工作,

就是希望先把自己變成千里馬,

然後被伯樂發現。

 

 

 

運用 4% 財務自由法則
盡情享受人生下半場

正是因為楊應超夠「餓」、夠拼,

一天當兩天用,

如履薄冰用高效率完成各種工作挑戰,

看到機會就往前衝,才終於平步青雲,

只花 5年就從菜鳥分析師

迅速晉升為副總裁、董事、董事總經理,

成為首席外資分析師。


算一算,在 20年職場生涯裡,

楊應超全球飛行里程數超過 250萬英哩,

這個數字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來回 5次;

一千多個晚上與妻小分隔兩地,

獨自一人在飯店吃泡麵果腹,

拿健康換取更高的職位和更多的薪水。

 

直到 2016年,巴克萊銀行宣布退出亞洲,

楊應超盤點個人財務,發現錢存夠了,

決定退休,

把人生優先順序從老闆、客戶、寫報告,

改為家庭、健康、快樂擺第一,

每天做甩手功,上超市買菜,自己煮飯,

接送兒子打工,享受真正的人生自由。


直到這時他才頓悟,

人活著不是為了工作到 65歲才光榮退休,

而是應該盡早達到財務自由,

才能真正享有選擇過哪一種生活的權力。

於是他開始研究美國新興財務運動 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即「提早財務自由」),

並運用 4%法則,搭配 5個步驟來做退休金規劃。

 

步驟① 

算出自由數字

所謂 4%法則,

其公式為「退休金×4%=1年生活費=財務自由」。

所以倒過來,

只要你能知道自己 1年需要多少生活費,

再乘上 25倍(1/4%)

就是你需要存到的財務自由基金。

例如1年生活費 60萬元,

財務自由基金就是1,500萬元。

 

要做到這點,

必須先養成記帳與做預算的習慣,

才能知道自己每年基本花費是多少。

楊應超從大學就開始記帳,

甚至還自製一張生活用品估價表,

只買低於原價的打折品,

就很像買低於估值的好股票,

把錢花在刀口上。

 

 

步驟②

做資產配置

即使存到財務自由基金,

還要把這筆錢放對地方,

才能抗通膨、維持購買力。

像他就根據 100法則將資金做股債配置,

因他退休時將近 50歲,

債券與股票占資產比重就設定為 50%,

比重設定後每年檢視,並做資產再平衡,

例如股票漲多就賣一些,轉買債券,

維持股債投資比重。

 

 

步驟③

買3檔股票ETF

過去擔任股票分析師時,受限於法規,

楊應超不能買賣股票,即使買基金也必須申報,

非常麻煩,最後乾脆把錢放定存。


現在退休了,可以自由買賣股票,

但楊應超卻還是不買個股,而是買進 3檔美股ETF,

包括美國道瓊指數(DIA)、S&P 500(SPY)、

那斯達克100指數(QQQ),

因為這 3檔ETF所涵蓋的股票分散在各個產業,

而且幾乎都是跨國大企業,

等於用 3檔股票ETF就能賺到世界財,

就不用在退休時還要看盤選股。


「我必須承認,選股真的很難,

而且退休後我也沒有資源、研究團隊,

不如就像巴菲特

在遺囑中指示遺產要投資 ETF就好。

我不買台灣或中國的 ETF,

像是台灣 50(0050)屬於單一市場、

投資範圍不夠多元分散,

還是美國投資市場比較健全。」

 

步驟④

用債券梯投資公司債

在債券方面,

楊應超運用「債券梯」(BondLadder)投資法,

一開始先將資金分為 5等分,

分別投資 1年期、2年期、3年期、

4年期、5年期投資等級公司債,

這樣獲取的債券殖利率就像梯子一樣逐步攀升。

當 1年期債券到期後,

就將這筆的本金轉買 5年期債券,

2年到期也再轉買 5年期債券,以此類推,

這樣每年就能獲取 5年期公司債大約 3∼4%殖利率,

「我把債券當定存,而且是長年期定存,

利息會比銀行定存好很多。」

 

做好股債配置,

每年大約獲取 7%報酬率,

其中 4%當退休生活費,3%繼續滾存,

這樣資產就能自動抗通膨,退休金生生不息,

不因物價上漲而縮水。

「我通常會把這 1∼2年的生活費放在銀行定存,

這樣就不用擔心需要用錢時

被迫在低檔賣股票,也不用管股市波動。」

 

理財hen好懂

帶你掌握最新理財資訊👇(請點擊圖片)

 

步驟⑤

做好保險規劃

在做退休金規劃時,

楊應超也盤點了他的保單,

由於房貸繳清、小孩逐漸長大,

加上他的教育金也準備好了,

所以他就把定期壽險取消,

改買醫療險、長期照顧險,

因為他擔心自己未來若不能生活自理,

會拖累老婆、小孩,

因此未雨綢繆買好長照險,

萬一真的符合保單條款的理賠狀況,

還可以用保險金聘請看護、

住老人院或享有較好的醫療品質。


全盤透析財務自由的秘密後,

楊應超把通往財務自由的捷徑

寫成《財務自由的人生》這本書,

希望傳授給兒子跟女兒,

以及仍不自由的上班族,

指出明確的方法與道路,

幫助大家朝自由人生邁進,

「只有學生準備好了,老師才會出現。」


現在,楊應超當起兒子的分析師,

包括推薦學校、科系、上班公司,

但尊重兒子自己的決定。

他也當起自己的物價分析師與健康管理師、

朋友的旅遊規劃師,享受快樂的每一天。

 

《財務自由的人生:跟著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學華爾街的投資技巧和工作效率,40歲就過FIRE的優質生活》

 

(首圖來源/Money錢;撰文/賴雅淳)

本文及內文圖 出於 Money錢

 Money 錢 147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

 
台股12200點得而復失 周線連5紅 小漲23點收12181點。(鉅亨網資料照)
台股12200點得而復失 周線連5紅 小漲23點收12181點。(鉅亨網資料照)
 

在台積電法說報喜帶動下,台股今 (17) 日早盤一度上漲百點,重新站上 12200 點關卡,但隨著獲利了結賣壓出籠,傳產跌幅擴大,生技股更成為殺盤重心,指數一度翻黑,在台積電穩盤支撐下,終場仍上漲 23.82 點或 0.2%,收在 12181.56 點,周線連 5 紅,成交量為 1987.7 億元。不過櫃買指數成殺盤重心,大跌近 4 %。

台積電昨日法說釋出正向展望,多家外資紛紛上調目標價至 4 字頭,今日股價開高走高,強勢大漲近 3%,終場收在 367 元,市值重返 9.5 兆元之上。此外,因 5G 及高效能運算需求強勁,台積電上調今年資本支出至 160-170 億美元,相關設備供應鏈股價也受到拉抬,包括信紘科、京鼎、盟立、帆宣等。

其他權值股方面,鴻海今日持續走強,終場上漲 0.4%,收在 88 元,續創波段新高;大立光仍呈弱勢盤整,終場跌破 4000 元整數關卡;聯電、台達電、可成等同步震盪走低;金融族群表現相對有撐,兆豐金、國泰金、富邦金等皆在盤面上表現。

高價股部分,指標股聯發科漲逾 1%,守在 600 元之上;股后矽力 - KY 及祥碩股價持續走軟;信驊重挫 6%;譜瑞 - KY 也跌近 3%。IC 設計股表現相對弱勢,系微、力旺、瑞昱、聯詠、原相、創意、致新等跌勢都相當重。

生技股今日殺聲隆隆,合一連吞 6 根跌停,中天、亞諾法、國光生、高端疫苗、杏國、生華科、永昕、基亞等新藥股也都落入跌停,此外,紡織、造紙、橡膠等傳產族群賣壓也相當沉重,半導體及電子類股為撐盤要角。

 
 

 

 

朋友都覺得世英的個性有些憤世嫉俗,

同事明明是讚美、肯定她,

但她總有辦法聽成是挖苦,潑對方一桶冷水。

「新買的洋裝很好看耶!」

「原來你的眼光和我一樣,這麼一般。」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母親的話像刺,

句句讓人疼痛

從小不論世英做什麼都會遭受媽媽無情的指責。

成績不好,媽媽就會暗諷她:「果然是屬豬的。」

才藝比賽得獎,媽媽的嘴裡說的是:

「該不會這個比賽就你一個人參加吧!」

學校老師發現世英個性非常退縮,

主動聯絡家長,但母親卻在電話上一直稱讚世英,

說她是一個負責、乖巧的孩子,只是比較怕生。

可掛下電話,母親卻立刻擰著她耳朵,

告訴她:「如果老師再打來一次,妳就吃不完兜著走。」

母親的教養方式,讓她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謊言,

就連該怎麼反應她都不知道。

因此她對自己一直沒自信,

覺得只要跟自己有關的事情都是錯誤。

大學聯考放榜那天,

世英考上外縣市她心儀的學校,

但她卻高興不起來,

因為她擔心不知道媽媽又會說什麼話羞辱她。

她害怕母親但卻無法拒絕母親的要求,

只要媽媽一開口,她不由自主地就會點頭同意。

於是,她只能像隻刺蝟般防禦自己,

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像媽媽一樣說話,

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

 

以愛為名的內在交換─

渴望被認同

記得第一次和世英互動時,

她帶刺的話語,讓人直覺地想退避三舍,

但後來接觸多了,慢慢了解她的成長背景,

我忽然懂了,她的行為看似攻擊,

其實是在保護。

講得更直接一點,

有點像是「我怕你會打我,所以我先打你」。

因為我先攻擊你,讓你不舒服,

你就不會靠近我,如此我就不會被你傷害。

這麼曲折的邏輯與心理動力,

源自於她和母親之間糾結的互動。

從小,媽媽透過不斷地詆毀、責難,

讓世英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她無法判斷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否恰當,

一切只能以母親的反應作為依歸。

如此,媽媽在這段關係中,

便能一直保持主控權,讓世英乖乖聽話。

而世英為了獲得母親的肯定,

或是不想再被責罵,只好更加順從。

她和母親就像是一種「毒性關係」,

明知道你有毒,

但我戒不掉你,

為了得到你,

我只好付出更大的代價,

來維繫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這樣的互動,不只出現在親子關係,

伴侶間也經常發生,

最極致的形式就是「家庭暴力」。

 

 

 

與母親的關係就像吸食毒品

明知傷身,卻離不開

或許,你會好奇,長大之後的世英有了能力,

為何還不離開媽媽,獨立生活呢?

這個問題猶如去問吸毒的人,你為何不戒掉毒品?

如果他做得到,他就不會上癮了。

問題不在於他為何要吸毒,而是他為什麼會痛?

是因為這個疼痛〈如孤單、絕望、焦慮〉,

讓他必須用毒品麻痺自己。

同樣的,世英不是不知道媽媽是讓她痛苦的原因,

只是她心中有一個很深的匱乏,

讓她沒有信心說走就走。

所有讓人離不開的事物裡,

往往都藏著靈魂的一塊碎片,映照出心中的匱乏。

對世英來說,從小無論她的情緒是好是壞,

全都被否定,只能透過母親的反應

來決定自己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她必須隨時隨地、小心翼翼地觀察媽媽的變化,

努力博得媽媽的歡欣與認同,

才可能在這場慘烈的心理戰爭存活下來。

她的心從沒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

裡頭全裝滿了媽媽的好惡。

那些她「不夠優秀」、「讓人失望」、

「丟人」的標籤,早已讓她的心傷痕累累,

沒有勇氣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只好緊緊守著這段殘破的關係,

說服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如果把這麼一丁點的連結都拿走,

她的人生會蒼白得令人害怕。

 

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切不掉的關係,

就學習在心中「刪掉」

她和母親的關係,是一場交易,也是一種交換。

但如果有天,她願意冷靜下來,

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渴望的認同與被接納,

是否有真的被滿足?

以及是否一定要從同一個人身上獲得?

那麼她才有機會學會健康的互動模式,

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如此別人的關懷才有可能流進心中,溫暖她冰冷的心,

慢慢建立起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不再用別人的標準定義自己。

這段清理的路很漫長,就像成癮的人,

必須回過頭來問自己當初開始喝酒、抽菸的理由為何?

許多時候,我們早已失去使用這些物品的動機,

但習慣常常讓人忘了探索新路。

要戒的不是看得見的人事物,

而是看不見的依賴與恐懼。

 

本文摘自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作者:  楊嘉玲

出版社:采實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Len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