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有想過自己要活多久嗎?

人到老年,最怕的是滿身病痛,

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逐漸喪失,

害怕自己變成兒女的負擔......

而這些恐懼,原可以在年輕時就避免,

只是因為人們忽視了健康的重要性,

才會在人生下半場經歷這些掙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作者:史考特醫師

 

如果史考特問 100 個人:

「你想活多久?」,

我可能會得到 100種不同答案。

有人想要活到 200 歲,

有人覺得 60 年就很夠了,

每個人對於壽命長短的期望大不同。

但如果我改問:

「你想要健康地活多久?」,

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回答:「越久越好」。

 

這正是「壽命」

與「健康壽命」的差別。

 

健康壽命

健康壽命是一個人健康、沒有疾病、

且擁有正常社會、生活功能的時間。

史考特在復健科受訓,

對於健康壽命的概念特別有感觸,

讓我們考慮以下兩種情境:

 

  • 老史,70歲男性,

每天早晨去公園遛狗、

買菜回家中午自己下廚、

下午到社區跟鄰居泡茶澆花,

晚間陪老伴看 光頭畢凱演的銀河飛龍。

 

  • 老特,70歲男性,

在過去15年內發生三次中風,

目前是護理之家住民。

除了每天一小時的復健外,

時間幾乎在床上度過,

每兩小時被照服員翻一次身、

一天六餐依賴鼻胃管灌食、

無法控制大小便。

 

兩者壽命相當,

生活品質卻 天差地遠

雖然老史與老特的壽命相當,

但健康壽命的長短不同,

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不同。
 

用圖形舉例可能會更好懂,

下圖的橫軸是壽命長短,

縱軸則是生活品質高低。

 

健康餘命短的藍色曲線,

在壯年就失去了工作能力,

讓家庭經濟陷入困境。

因中風後遺症,

他甚至無法獨立走出家門,

生命有近一半時間飽受疾病所苦,

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健康餘命長的粉紅色曲線,

進入老年後仍維持理想的生活品質,

生活完全自理。

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

才因自然老化而漸漸衰退。

 

 

 

不是每個人都想長命百歲,

但短短數十年的人生裡,

每個人都想活得幸福、自由、

不為疾病所困。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

衡量「健康壽命」很重要

史考特常談論重量訓練、

充足睡眠、原形食物的重要性,

無數研究顯示這些生活型態的改變

能縮小腰圍、改善代謝指標、

甚至降低慢性病發生率

一分鐘健身教室中有多篇文章探討。
 

醫學研究常用相對風險、

Odds ratio、mg/dL、mmol/L等單位

來量化健康。

可惜,比較少(但不是沒有)

有學者嘗試衡量「健康壽命」,

在我個人的意見裡,

這比膽固醇濃度、血糖、血壓,

對個體的影響更為深遠。

 

如果有一天醫師告誡病人,

你要運動

才能「80 歲時與老伴出國遊玩」

來取代「降低 8 毫米汞柱的血壓」,

或許更能激勵病患?

 

 

常遇到人們

對生命有這兩種質疑:

努力值得嗎?

改變生活型態並不容易,

說服人們更是困難,

以下是史考特常遇到的兩種質疑:

 

Q1:人終究會死,這麼努力幹嘛?

A:確實,每個人都會死,

自古以來從無例外。

但延後疾病的發生,

本身就是一項重大成就。

研究顯示,

百歲人瑞與平凡人一樣會得心臟病、

失智症、癌症

他們僅是晚一些生病而已。

但 50歲中風與 92歲中風,

意義上仍有相當大的不同。

前者不僅失去了工作與收入,

還需要家庭照顧數十年的時間。

相對來說,92歲長者

不會是家庭經濟的支柱,

生病後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

也相對短暫。

雖說各人造業各人擔,

但糟蹋自己健康,

往往是讓家人來承擔苦果。

 

Q2:人生無常,應該要及時行樂。

如果不幸出了意外英年早逝,

豈不白費工夫?
 

A:會這麼說的人,往往口嫌體正直。

我們每天通勤、上學、

熬夜加班、趕死線、值大夜班、創業、

投資、儲蓄、保意外險,

無非是想「以今日汗水換取明日幸福」。

怎麼談到了抽菸、不運動、喝飲料,

就突然主張起及時行樂呢?

 

 

雖然每個人每天

都在承擔各種風險

同樣的道理,

每天每個人都在承擔未知的風險,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上班的路途是否平安,

腦袋裡有沒有一顆未爆的血管瘤,

明年我們國家會不會捲入戰爭。

儘管如此,社會還是照常運作,

我們每天還是認命地離開被窩,

早起上班。

 

健康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對於可以掌握的事情,

我們務實地做到盡善盡美,

替未來的自己謀取最大福利。

對於未知的風險,

我們盡可能降低發生的機率,

準備好應對的機制,

其他的就交給上天來決定。

 

及時行樂,

不是放縱的藉口。

就算有前 1%的遺傳、完美飲食、

超人般的肌力與有氧能力,

生命最終都有結束的一天。

即使是百歲人瑞,

也終究會罹病、辭世。

 

 

適當的體能訓練,

能增加享受生命的機會

我並不主張做重訓、注重飲食

可以讓各位活到一百歲,

但我認為做重訓

可以增加各位在 80歲那年,

仍享受美好人生的機會。

這種幸福,用金山銀山也換不來。

 

本文由一分鐘健身教室授權轉載,原文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CMoney責任編輯:宛宛

(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新冠肺炎疫情更新:巴西確診病例衝破200萬例 印度破100萬例(圖片:AFP)
新冠肺炎疫情更新:巴西確診病例衝破200萬例 印度破100萬例(圖片:AFP)
 

週五 (17 日)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7 月 16 日中國新增確診病例 10 例,其中本土病例 1 例,無新增死亡病例。

截至 7 月 16 日止,累計死亡病例 4634 例,累計確診病例 83622 例。

疫情相關消息

資料來源: WHO
資料來源: WHO

1、WHO 每日疫情報告:7 月 16 日,全球新增新冠肺炎 (COVID-19) 病例數較前一日增加 22 萬 6181 例,累計達 1337 萬 8853 例;死亡病例比前一日增加 5579 例,累計達 58 萬 0045 例。

2、香港新冠疫情持續暴發,7 月 16 日新增病例總數和本土病例均創單日新高,67 起確診病例中有 63 起屬於本土病例,且有一半以上來源不明。香港專家預警,不排除疫情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甚至單日新增病例數呈現三位數的情況。

3、以色列航空公司宣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公司將其航班停飛時間延長至 8 月底,公司 6500 名員工中的絕大多數人仍將休無薪假。當地媒體報導指出,若以色列航空公司宣布破產,以色列政府有可能接手這家公司。

4、日媒報導指出,儘管備受爭議日本政府仍將於 7 月 22 日啟動援助旅遊業復甦的「Go To Travel」計劃,但考慮到近期東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東京將被排除在該計劃之外。在此計劃之下,日本民眾出遊時一半的費用可由政府補貼,但也設立上限,如住宿一晚的補貼不超過 2 萬日元

5、為有效控制肺炎疫情不快速擴散,法國總理卡斯特克斯 (Jean Castex) 宣布原定 8 月 1 日開始執行的公共場所室內空間必須強制戴上口罩政策,提前到下周開始實施。

全球主要地區新增疫情

  • 美國新增 70066 例,累計確診 368 萬 0875 例。
  • 巴西新增 45403 例,累計確診 201 萬 2151 例。
  • 印度新增 35468 例,累計確診 100 萬 5637 例。
  • 俄羅斯新增 6428 例,累計確診 75 萬 2797 例。
  • 秘魯新增 3835 例,累計確診 34 萬 1586 例。
  • 智利新增 2493 例,累計確診 32 萬 3698 例。
  • 西班牙新增 1361 例,累計確診 30 萬 5935 例。
  • 英國新增 641 例,累計確診 29 萬 4110 例。
  • 義大利新增 230 例,累計確診 24 萬 3736 例。
  • 法國新增 534 例,累計確診 21 萬 1102 例。
  • 德國新增 544 例,累計確診 20 萬 1832 例。

5張圖表帶你看信用債投資機會。(圖:業者提供)5張圖表帶你看信用債投資機會。(圖:業者提供)

 

新冠疫情導致經濟陷入衰退,各國央行為了救市而積極降息。低殖利率已經削弱許多投資人的投資報酬,因此部分投資人轉進風險相對較高的資產,而且經常是高於其風險承受度的標的。

在 PIMCO,我們認為部分資產類別(例如信用債)的某些標的仍存在潛在報酬機會,足以抵銷風險。整體而言,考量經濟疲軟與近期利差收斂,我們對信用債維持謹慎觀點,看好高評等發債公司。以下說明五個潛在投資機會與原因:

美國聯準會紓困

經過 2008 年金融海嘯危機後,全球主要央行設法在金融市場極端波動時出手救援。無論是歐洲央行在 2016 年 6 月推出購債計畫,或是美國聯準會在今年 3 月公布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紓困方案,市場波動在央行支撐下逐步減緩,進而反轉投資流向。如圖所示,許多資金正回流至投資等級與高收益債券市場。

在央行持續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加上公債殖利率趨近歷史低點,投資人可能會鎖定傳統的收益型資產類別,例如信用債。然而,即使有央行大規模的紓困措施支持,投資信用市場仍有虧損,尤其短期亦是如此。投資人必須謹慎看待市場風險,特別是評等相對較低的信用債。

隱含違約率與實質違約率:主動式投資人的機會所在
 

現階段而言,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是未知數,經濟復甦力道取決於是否能成功研發疫苗,以及疫苗何時問世,因此信用市場仍面臨壓力。在 PIMCO,我們觀察到部分投資人在價格上已反映悲觀情境,但日後的實際情況可能並未如預期負面。

如圖所示,目前的利差水準顯示未來 5 年有超過 12% 的美國投資等級企業將會違約。綜觀歷史趨勢,同一資產類別的 5 年累計違約率最高只有約 2%,實質違約率從未比隱含違約率嚴重。

倘若實質違約率低於市場預期,進而使得利差收斂,我們建議主動式投資人鎖定評等佳、營運具韌性的企業,將可從中受惠。

信用債市場情況改善

股債市在 3 月時賣壓出籠,市場波動性達到 2008 至 2009 年高檔,各國央行隨後推出財政刺激方案,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史無前例的紓困力道帶動三大市場現象回溫。

初級市場發債活動再度熱絡:今年以來 5 月發債踴躍,美國投資等級企業合計籌資 1 兆美元,高收益企業則籌得 1,400 億美元(詳見下圖)。

利差收斂:除了現金債券之外,投資人亦使用衍生性商品複製現金債券,兩者的利差理論上應趨近於零。然而,由於債券的購買成本低於流動性較高的衍生性商品,通常利差呈負值。3 月時,利差擴大至約負 200 個基本點,全球央行陸續公布紓困措施後,利差再度收斂,顯示市場逐漸回溫。

流動性改善:買賣價差在 3 月擴大至 2008 至 2009 年金融危機以來高點,但在央行公布紓困措施後大幅收斂,顯示流動性回升。

票息的力量

數百年來,債券持續提供收益給投資人,發債公司承諾支付利息。若公司出現問題或市場發生利空事件,導致債券跌價,利息可以緩衝虧損的衝擊。

如圖所示,債券報酬分為三個主要來源,包括票息、價格與其他(例如匯率走勢)。對比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企業債券指數的總報酬,可以看出指數在過去 15 年有 4 年呈現負報酬,價格有 8 年走跌,顯示票息有 4 年發揮緩衝作用,抵銷價格跌幅後仍為正。

最低評等的企業為了吸引投資人,往往支付優渥的票息,但投資人必須謹慎評估風險,依風險屬性選擇最適合的收益水準。

利差水準:投資時機快到了嗎?

2 至 3 月市場大幅震盪,信用利差擴大到 2008 至 2009 年以來新高。部分市場浮現恐慌性賣壓,大多數企業均難以倖免,包括基本面健全的企業。

隨著全球主要央行公布空前的紓困措施,利差再度收斂,仍舊高於長期平均,如圖虛線所示。未來利差能否回歸到長期平均仍是未知數,但在 PIMCO,我們認為部分高評等企業的營運韌性較佳,足以抵擋經濟疲態,預計其風險溢酬將隨著經濟回溫而縮小。

〈延伸閱讀〉循環型產業 2.0:環保與數位


台股除權息旺季來臨!

有些投資人中意某些股票的「填權息行情」,

會在「除權息前」或是「除權息後」先行卡位,

此時買盤挹注,間接激勵股價上漲,

所以可以觀察籌碼是否有主力進駐

如果主力在配息利多公布前後持續布局

那麼, 就有機會搭著主力順風車

跟著賺一波囉~

一起來看看下星期【7/13 - 7/17】有什麼股票在除權息吧!
 

 

7/13(一)除權息標的

 

7/14(二)除權息標的

 

7/15(三)除權息標的

 

7/16(四)除權息標的

 

7/17(五)除權息標的

 

 

溫馨小提醒

參加除權息行情,
有 1個最需要注意的重點,

就是是否有「年年填息」完成,
年年填息的公司就容易股利、價差雙頭賺!
想要知道是否年年填息,
可以利用簡單、好用的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