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人父母的,

往往因為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太久,

所以當孩子長大離家後,

自己便開始感到徬徨焦慮,

想說:「為什麼孩子不需要我了?」

 

在孩子開始獨立後,

請坦然面對自己的第二次獨立!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第一次獨立是尋找自我

第二次獨立是回歸自己

人在青春期時第一次開始學習獨立,

現在人生走到「見山又是山」時,

還要再學第二次學習獨立,

尤其是結婚有小孩的人,

當小孩在第一次獨立之後,

父母也要開始學習自己的第二次獨立,

學習放手,面對自己。

 

人生第一次的獨立是為了尋找自我,

人生第二次獨立是回歸自己。

年輕人在尋找自我的過程當中,

摸索定位,學習養活自己,擔負責任。

然而在這個旅程當中,

因為社會化的壓力

可能會因為迎合別人

而委曲自己,犧牲自己,

沒有真正做自己。

 

很多人等到子女長大,

階段任務告一段落,

突然覺得人生頓失生活意義,

無法面對子女不再依賴

或是離家而感到失落。

知道要放手但是做到好難,

想著他們幼時可愛的模樣,

滿心的捨不得,

眼光和心神都還是盼著兒女陪伴,

其實這是我們來到第二次獨立的機會,

將心思從子女的身上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少想子女一點,

多想自己一點,

願意好好面對自己,

從那個責任重大的父母角色

回到單純的自己。

不想委曲求全,不再面面俱到,

不隱忍退讓,不強求得不到的,

開始接收不完美的自己,

學習不在意別人眼光,好好做自己,

第二次的獨立是學習放手的心靈獨立。

 

擬定自己生活的目標,找回自己的興趣,

隨時保持好奇心,不斷的學習成長,

也可以開始享樂人生犒賞自己,

彌補自己從前的匱乏,

展開旅行,結交同好,

讓自己生活充滿樂趣,

這才是我們該活出的樣貌。

 

就算小孩在身邊的父母也不要完全依賴子女,

倘若小孩已結婚,最好也不要住一塊兒,

以免生活習慣不同,造成親子的緊張關係。

當然能住附近最好,大家隨時有個照應。

無論如何做父母的趁還活動自如的時候,

更要獨立將自己活好。

 

有孫子的阿公阿媽偶爾逗逗孫子可以,

但千萬不要變成幫傭、褓姆,

因為那是子女們的責任。

偶爾幫忙可以,

但絕不能成為習慣或是責任,

否則沒有時間做自己。

因為我們比子女更早老去,

生命有限,體力有限,

絕不可能再去承擔他們應該學習的責任。

 

 

 

重視自己的生活

餘生一定要過得精采

我們該做的,

就是專心地把自己身體顧好,

然後盡情的去善用自己剩餘的日子,

不論是去旅行,去做義工,

去上課,去學習,

誠實面對自己,才是最棒的狀態。

 

我兒子和女兒常跟別人說,

「我媽比我還忙,跟她吃飯還要約時間」。

是的,我不要當一位

一天到晚殷殷期盼等小孩回家吃飯的媽媽,

我要做一位擁有自主生活的媽媽。

 

我的一雙兒女都在國外,

所以我更要努力將自己活好,

他們回來時請他們多吃幾頓美食,

跟他們碰面時快快樂樂地

與他們分享生活的趣事,

相聚的時間雖少,

但相聚時刻充滿了喜悅與回憶,

大家都非常珍惜。

 

 

人生的第二次獨立

是充滿喜悅的,

是充滿感激的,準備回歸自己。

已經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去尋找自己,

並且為別人的期待而活,

而現在好不容易責任告了一個段落,

正是可以做自己的時候,

尤其體力豐沛的第二黃金期

也只有短短的 10到 15年,

怎能不好好加以利用呢。

 

第二次獨立

不是一定要自己終老而活,

而是不再依賴子女,

不再對他們有過多的期盼,

明白自己的日子要自己過,

自己的快樂要自己負責,

第三人生的生活自己開創。

 

我相信當我們把自己活得多采多姿,

就會像吸鐵一樣,吸引兒女想回家。

 

 

本文由 丁菱娟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JJ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文 / 羅伯特.貝茨

 

一旦你開始懂得放過自己,

重新檢視自己,

你也能重新看待別人。

因為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別人也同樣經歷過。

每個人都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

只能在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沒有一件事是獨立的

每件事、每個人

都與其他事物相連

過去也好,現在也罷,

大家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孩子,

心中充滿了恐懼、憤怒、無助,

極力想尋求關愛和認同,

只好用偏激又無理的想法去看待別人、

上帝和自己的存在。

或許你認為每件事都是單獨存在的,

但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宇宙間──

事實上,沒有一件事是獨立的,

每件事或每個人都與其他人事物緊緊相連;

沒錯,就是一個整體。

 

受到已流傳千古的觀念所影響,

許多人仍舊認為,

他們比別人更好或更有價值,

而其他人必須被打壓、隔離甚至屠殺。

「我可以幹掉你!」

難道你自己不曾有過幾次這樣的念頭?

當然你並不會真的去做。

然而,在某些時候,

你氣到失去理智和處於絕望的邊緣,

手上又拿著武器時,

會不會就真的發生了呢?

 

沒有所謂的「壞人」,

只有許多失去理智、

火冒三丈及絕望的人,

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做的事。

我的建議是:

想想現在那些惹你生氣

及你認為不滿的人,

然後釐清這些人

與過去某些重要人物之間的關連性。

 

引起心裡的不安、不滿

都可能跟過去經歷有關

你必須先做這件事,

因為你已經知道:

今日你心裡所感受到的不安定和不滿足、

引起你和別人間的衝突,

可能都與你小時候或年輕時的經歷有關。

當時你沒有作決定的自由,

怎麼思考和生活也都要徵詢別人的意見,

而你也只能接受。

 

如今,笨蛋天使的出現讓你明白,

你不論是對自己、對幼時的那些關鍵人物──

媽媽、爸爸和兄弟姊妹,

在某種程度上,仍無法諒解及耿耿於懷。

 

 

 

加諸在別人身上的批判和評論,

都是一種狂妄自傲的行為

對你而言,「原諒生命中的笨蛋天使」

不是一種慈悲為懷的行為,

也不是慷慨的舉動。

基本上,這與「認知」有關,

你清楚知道你沒有其他作法和選擇,

你也常常覺得無能為力。

一句「你做錯了,但我願意(再次)原諒你」

並不代表真的原諒了對方,

這與你自己當起法官,

對別人下判決沒什麼兩樣。

 

如果你現在就想斷定別人的過錯,

請捫心自問:

「我真的明白對方到底為什麼這麼做嗎?

我知道他經歷過的事嗎?

我是否能深刻體會他當下的感覺?」

當你真的向自己提問,就會明白,

加諸在別人身上的每一個批判和評論,

都是一種狂妄自傲的行為。

 

 

改掉替別人貼標籤的習慣

我們喜歡替別人貼標籤,

將他們分類,對他們品頭論足,

這已經是一種累積許久的習慣。

雖然這個舉動往往都在一瞬間,

不知不覺就出現了,

大家還是可以努力改掉它。

 

改掉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個過程,

你現在就能跨出前進的第一步。

首先,你要觀察自己,

平日裡有多常出現這些舉動:

是不是一下子就感到不耐煩,

脾氣暴躁,火氣跟著上升,

無法容忍對方,立即就惡言相向?

還是很快就防衛對方,或是提出反擊?

就像是許多在家裡、路上、

結帳櫃檯、火車上

或是在工作時所發生的小小情況,

我們突然間就覺得不開心或不安。

此時,請你好好觀察自己。

當事情發生時,

你會不知不覺採取三個步驟:

首先,你對眼前的人或發生的事

會出現一個想法;

接著,你會出現感覺 ──

正是剛才的想法帶給你的;

於是,你的感覺會讓你對這件事做出反應。

從「思考」到「感受」只有一瞬間,

讓你無法察覺這個過程。

因為事件所引起的三個步驟分別是:

1.     做出思考的動作

2.     有了感覺反應

3.     針對外在的事件或是人做出反應

 

 

 

當內心出現批評時

告訴自己:停止吧

舉例來說:

你在月台上等火車,

這時廣播響起「火車將會晚四分鐘到站」,

你聽了會有什麼反應?

或許你一開始會想:「啊,搞什麼嘛!」

很快的,你覺得內心湧現一陣不耐煩與騷動,

伴隨著怒氣與不滿。

你心裡是不是不甘願地嘀咕著?

不想接受火車誤點,

心裡抗拒著眼前發生的事 ──

火車誤點了。

「火車應該要準時才對,真是太不可靠了!」,

你心裡持續這麼想著。

這時,你或許也可以換個角度想,

鐵路公司和駕駛已經盡了全力,

讓火車可以準時扺達和出發,

想到這裡反而要感謝他們。

但你仍舊無法接受,在心裡唸著:

「這個世界就是沒有規矩,應該要改變才行。」

同樣的,你在不知不覺中也認為自己該這樣。

「我應該要改變,

不然生活只會變得亂七八糟。」

記住,就算你不斷因為火車誤點而有微詞,

也不要讉責自己。

這件事你已經做得夠多了,

落入惡性循環,

愧疚感就會一直不斷跑出來。

 

你可以告訴自己:

「停止批評與指責吧,

我只是真的別無他法了。」

如果你有觀察到自己對別人的批評、

指責和教訓愈來愈多,

就會更加明白這麼做只會讓自己受傷和痛苦,

也會讓改不掉的「不快樂慢性病」愈來愈嚴重。

 

開始吧,一步步去觀察,

面對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事物,

你是如何在第一時間去應對。

然後,你就有能力去掌控對外界的反應,

你也會察覺到自己可以選擇回應的方式。

好比能引起我注意的句子,

在你聽來可能一點效果也沒有,

所以只會冷眼以對。

「這個難道不有趣嗎?」

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答案,

它是我用來描述發生的事情,

也是你回應的方式:

「現在發生的事,難道不有趣嗎?」、

「我回應的方式,難道不有趣嗎?」

同樣的事,抱著批評心態的人會說:

「這樣不好,應該不要這樣(雖然也已經做了),

我不會這麼做。」

懂得觀察的人則說:

「我會先看看,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

然後提出感想,接著做出回應──審慎小心。」

 

本文摘自《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

作者: 羅伯特.貝茨  / 譯者: 楊婷湞 / 出版社:大好書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林信男

ETF

shutterstock

2020-07-23 15:08

頗受投資人歡迎的「元大高股息」(0056)今(23)日首次創下收盤價高於30元的紀錄,收在30.17元(漲幅0.67%),盤中最高來到30.19元;若以去年配息(1.8元)計算,現金殖利率達5.97%。

截至今年6月,元大高股息受益人數達30.12萬人,為全台ETF之冠,今日收盤價首度來到30元之上,連續第3個交易日創高(21、22兩日收盤價分別為29.84元、29.97元),盤中一度漲至30.19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0056

▲0056收盤價站上30元。(圖片來源:翻攝自Google Finance)

 

0056自2017年12月13日成立,截至7月22日,規模達新台幣592億元,歷年平均配息1.39元、平均年度殖利率為5.52%、填息天數125.7天;其中,2014年僅43天,便順利填息達陣。

 

0056

▲0056歷年配息、殖利率表現。(圖片來源:法人提供)

 

法人指出,0056具有波動較低的特性,又兼具股息收益,歷史配息紀錄表現不俗,使其深受投資人青睞。

 

法人提醒,有意投資高配息ETF的投資人,除了觀察其配息外,也應留意績效、流動性、是否填息,避免賺了股利,賠了價差。

鉅亨網編譯陳達誠

東京疫情煞不住!四連休首日366人確診再創新高 (圖片:AFP)
東京疫情煞不住!四連休首日366人確診再創新高 (圖片:AFP)
 

日本東京的新冠肺炎 (COVID-19) 單日確診再創新高,7 月 23 日 (週四) 又有 366 人的新增確診。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同日記者會上,也再度呼籲民眾於四連休期間減少外出。

小池百合子在 23 日的記者會表示「366 人是非常大的數字。在這個四連休期間,期盼大家盡可能的減少外出。也希望以不遭受感染、不使人感染,來作為行動上的前提。」大聲向民眾喊話。

東京的單日肺炎確診,首度突破 300 人大關。近 15 天以來,也都連續破百。而截至目前,東京的累計確診也來到 10420 人。

東京單日肺炎確診走勢圖 (截至 2020 年 7 月 22 日) (圖片來源:東京都)
東京單日肺炎確診走勢圖 (截至 2020 年 7 月 22 日) (圖片來源:東京都)

東京 20 到 30 多歲的肺炎確診高達 6 成比例,在各年齡層的分布也有逐漸增加趨勢。確診範圍擴大到東京 23 區以外的其他都市,還有夜店、托兒所、年輕族群的聚餐等,也都出現明顯疫情。

 

日本從週四 (23 日) 起,迎來四天連休 (7/23 海之日、7/24 運動之日)。還有日本政府為振興觀光的「Go To 旅遊宣傳活動」,也於昨 (22) 日正式上路。但是有鑑於東京近期的疫情惡化,日本政府也在上週臨時宣布,將東京排除在 Go To 旅遊活動的對象之外。所有從東京出發、或以東京為目的地的行程一律取消,也引起日本國內旅遊業的一陣錯愕。

還有小池百合子也在這週連休之前,多次向東京民眾喊話,要求容易遭受感染且轉為重症的高齡族群,在四連休期間應避免不急迫與不必要的外出。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 最新報導,截至日本時間 23 日下午 3 點半,日本國內共有 27695 人確診 (包含機場檢疫等);若加上郵輪確診的乘客、船組員 712 人,則為 2840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