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房貸 30、50 年起跳,一債附身還完也大半輩子也過去了。租房、買房該如何選擇?房屋不再像是資產支出,而像消費支出,卻不像雞排、奶茶能帶給一些快樂...

 

 

文 / 狄驤

 

長期官商勾結 把房價炒高高

前陣子有則新聞報導,說有位月收入 55K的年輕人,因為長輩逼他買千萬屋揹 40年房貸,讓他在龐大房貸壓力下選擇輕生。許多網友說:「到頭來房子還不是銀行的,人也走了,這有意義嗎?」那時,我的許多朋友都說是台灣的政客和建商殺人,如果台灣不是因為長期官商勾結,把房價炒到那麼高,又逼低薪年輕人硬揹房貸,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冤死了。

然而,我對他們說,真正逼死他的,不是建商和政客,也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台灣人長期被洗腦被詛咒,迷信房子比人命重要的集體信仰。我說過,當一個商品的主觀價值,大於他的客觀價值,這個商品就不是經濟商品,而是紀念品或信仰支出了。

 

幾年前台灣房市在最高點開始下修

我就一直到處苦勸人家不要買房,房子用租的就好。因為在少子化趨勢下,空屋率和房屋貸款餘額雙雙創新高的前提下,買房子再也不是資產支出,而變成是一種消費支出,就像你花錢去吃雞排和珍奶一樣,只能爽一時,爽完錢和價值就沒有了。

不幸的是,除了建商對我很不滿,許多已經揹了房貸的年輕人,深怕他的房子因為我的到處苦勸,而讓房價下跌,也紛紛寫信來罵我。但事實是,就算我不到處苦勸人家不要買房,房價也是要下修的。

台灣是個美麗的鬼島。美的是有山有海有人情味和美食,但可怕的是人心早就被詛咒,讓很多屋奴活得像喪屍一樣,晚睡早醒通勤工作省吃儉用自虐自毀,都只是為了房子。

 

說來心酸,台灣的屋奴有 2 種

第一種是已經揹上房貸的屋奴

儘管房子漏水殘破,而且持有房子的成本愈來愈高,他們還是以擁有房子為榮。儘管他們也知道,事實上房子不是他們的,而是每天吸他們血的銀行,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且房子也不是房子,只是銀行用來圈住他們的囚籠。

第二種是買不起房的屋奴

因為沒有頭期款或存款,眼看房價愈來愈高,自己年紀愈來愈大,莫名的焦慮,就像地下錢莊每天照三餐來恐嚇他一樣,長期下來儘管不用揹房貸,也會被房子搞到失眠憂鬱症,甚至想不開。

儘管我到處勸人,除了房子,人生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追求和付出的地方,像是專心學藝成為達人,享受追求知識藝術的樂趣,出去旅行看看世界,透過旅行去鑽研各國人文地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享受實現目標和自我提升的成就感等等。但每年逼自己去揹房貸的屋奴,還是前仆後繼地往懸崖裡跳。

 

沒必要把自己推入黑洞

相信我,你真的沒有必要把人生資源都丟入一個黑洞裡,把自己關在一間破房子裡 30年或 40年,更沒有必要因為幾千斤重的房貸,擔心失業或物價上漲,擔心房子漏水或交不出管理費,失去了快樂和自在。

我說過,我不是反對你擁有房子,而是想勸你,如果你無法早生 30年,在房價已經被建商和投資客墊高的現在,在低薪循環或沒有富爸爸疼愛你的現況,你真的不具備擁有房子的資源和資格。

 

建商拼了命亂蓋 一堆鬼城

再者,儘管許多人和我一樣,譴責政府縱容建商炒地炒房,譴責政客勾結建商,不但不敢調高囤房稅,還一直降稅圖利地主建商,甚是賤賣國有地,違法變更地目,把工業用地和農地也炒到天價高,罪業多到罄竹難書。但譴責歸讉責,人家仍是大魚大肉花天酒地,房價還是繼續撐在高檔。無奈,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歷史共業下的鬼島居住地獄。所以,我才一直勸大家,在努力抗爭無效後,我們就要懂得用其他方案,來為自己的居住權找到出路。當然目前最佳方案,就是以租代買,尤其在建商拼了命亂蓋出一堆鬼城,賣不掉又不想養蚊子後,租房子是對大家最有利的。

 

不用付一大堆稅金

我有個朋友就聽了我的話,上個月就在新北市一堆鬼城空屋中,從建商手上租到 3房 2廳,全新,離捷運站只有 10幾分鐘路程,有健身房和泳池豪宅等級,有高檔裝潢,含吊隱式冷氣和天花板間接燈,加上車位和管理費,不到 3萬元的景觀房。那間房我聽仲介說,開價近 2千萬元。

如果我們就以每個月 3萬租金去算,2千萬元可以讓人住上 55年,你想想,再好的房子,50年後也會變危樓吧。我那位朋友年近 50,他算了又算,就算租個 20年也才需要支付 7百多萬,而且不用付房屋稅地價稅和管理費,也不用負擔房屋修繕費,萬一房子漏水或地震變形也不關他的事。

重點是,他不用為了當屋奴,硬是逼自己去住深山海邊或荒郊野外的破房,不但頭期款可以省下來,還可以住這麼漂亮的豪宅,實在是賺到了,真應該感謝這鬼島建商幾十年來的無知和貪婪。

 

百萬頭期款 分散買定存股

前幾天有個粉絲在我臉書專頁貼了一則連結。我點進一看,原來是有個八年級生,以疑惑為什麼要買房為主題的貼文。文中說他今年 27歲,年薪 70萬,再過幾年會破百萬,行業的關係要大家別問。目前存款約 120萬,租在板橋通勤內湖上班。他跟房東租的房是 2房 2廳 1衛浴,25坪空間,非頂樓加蓋 30年屋,每個月租金 1萬元。

他估這間房市值約 7百萬元,如果他要買下來,頭款至少要 2百萬元。但他沒有這麼笨,押了 2百萬去買房。相反的,他打算把 2百萬頭期款,分散去買 10支銀行股做定存股,每年殖利率 5-7%,拿到的股息,就可以幫他補貼租房支出。如果他要買 7百萬的房子,簡單算光是付給銀行的利息,以 5百萬來算,每月就要支出 7,350元,這只是利息還沒加入本金。

 

沒有戀屋情結,沒有屋奴詛咒

至於有網友說,老了沒人要租給他,怎麼辦?他說老了鄉下有透天可以繼承,所以老了就回鄉下,反正也沒要在台北工作了,都退休了還留在台北幹嘛呢?看完這則貼文,我很佩服這位八年級生所做的,傳統屋奴不敢也沒想過的逆向操作。事實上,這就是我過去常說的,當房子不是資產,就要懂得把現金流,轉到真資產上面的策略。

當然了,銀行股的存股儘量要買在 10年線以下,才能有10年的真資產期。此外,我想這位八年級生,之所以能頭腦清楚的破解屋奴詛咒,應該也是因為年輕吧。老實說,六或七年級生,因為被四和五年級長期洗腦,比較容易成為屋奴喪屍,但八年級生或許認知系統比較乾淨,才能逃過屋奴詛咒。

這麼一來,可推演出九年級和十年級生,應該也能輕鬆破解屋奴詛咒,甚至把老一輩或建商植入的屋奴病毒軟體,從認知系統中徹底刪除,一旦新一代年輕人都沒有戀屋情結,沒有屋奴詛咒,就不會自虐去幫建商抬轎買房,也不會割肉擠血給銀行,台灣的居住正義 2.0就會正式來臨。

 

希望不要有人再因為房貸 而發生憾事

然而,在居住正義 2.0來臨時,我真的希望現在還被詛咒的那 2種屋奴,可以把這篇文章看個 3到 5次。每看一次就反問自己,真的甘心被屋奴詛咒這個病毒程式奴役一輩子,或是失去人生樂趣和意義嗎?

如果你想通了,就不要再自虐了,更不要因為房貸而想不開,因為,為了房子而輕生,實在太不值得了。總之,台灣這個鬼島的高房價和高空屋率,我們不用再期望,可以透過選票和政治來讓鬼變回人,讓居住正義從棺材裡再爬出來了。台灣政商勾結炒房的歷史共業,既然用政治和選票解決不了,就讓我們用資本主義的力量,透過現金流去養真資產的策略,透過以租代買,來建構全新的居住正義 2.0版吧!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希望我們和下一代,再也不會有人因為房貸而搞到憂鬱症,或是選擇輕生了。

畢竟,人生和生命,才是我們來地球最珍貴的資源,房子只是個棲息之處,真的沒有必要本末倒置,反而把人生和生命賠給房子,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有擺脫屋奴詛咒,擁有真正的幸福紅利。

台積電本益比30倍太貴了? 3個角度全面剖析 就算美國砸16兆元也蓋不出一座「護國神山」

 
 

台積電昨(16)天舉行法說會,今年第一季稅後純益1396.9億元,每股純益5.39 元,寫下歷史次高,同時也宣布今年資本支出調高至300億美元,並預期今年的美元營收可望成長20%,優於先前預估的15%。

 

 

在半導體極度缺貨、台積電又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及產能等因素下,可以繳出這份財報應該在預期之中,可能也是因為投資人對台積電的成長、獲利都認為是理所當然,因此,昨晚在美股交易的ADR以及今天的台股,大約都是下跌逾2%,先前因全球科技股漲多拉回而跟著修正的台積電,股價持續陷入整理。

 

不過,對於股價到底該如何評價?本益比該給多少才合理?在法說會後出現不少討論聲音,有人質疑台積電憑什麼本益比可以高達30倍。我認為,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的轉變,以及接下來美中對抗還有更多動作,台積電的關鍵地位不僅與日俱增,隨著EPS的增加,高本益比會成為常態。

 

先談談台積電這份財報透露出來的意義。雖然第一季營收季增1.9%,但EPS較去年第四季衰退,終結連五季成長。另外,第二季因折舊攤提及車用晶片占比增加,預估毛利會從第一季的52.4%跌破50%,來到49.5%。營收增2%、毛利率衰退近3%,代表台積電第二季獲利還會較第一季衰退,等於連二季衰退。

 

顯然,這不是太漂亮的財報預期,對照台積電過去2、3個月的股價走勢,從1月21日創下歷史新高679元後就陷入整理,可以說和昨天法說會內容相呼應,股價確實是領先指標,早已反映第一、二季的業績實況。

 

因此,基於這些財務數字的預測,台積電接下來的股價走勢,恐怕還要持續整理一段時間,只能等待更好的盈餘成長數字出現,才能更好的表現空間。

 

 

不過,台積電能不能維持高本益比,以及現在30倍的本益比到底合不合理,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思考。

 

角度一:美中對抗 晶圓代工與IC設計股本益比一上一下

 

首先,近來美國將大陸7家超級電腦企業列入黑名單,導致世芯連跌五根停板,也波及金麗科等提供敏感科技的企業跟著大跌。傳統上IC設計股的本益比很高,是因為IC設計業擁有高成長、高毛利及高獲利等特性,但此次被禁的飛騰佔世芯營收比重高達四成,也讓這些小而美的IC設計公司,立即曝露在極高度的風險下。

 

嚴格講,世芯原本是超強的公司,IC能夠做進超級電腦,如果今天不是中國企業,很可能消息曝光後股價還要再漲,但今天世芯運氣不好,在美中對抗的年代,沒有站在對的陣營,類似的台灣IC設計公司還有不少,當大陸敏感科技與客戶比重過高時,本益比就只能往下修了。

 

但是,對於晶圓代工業來說,此次全球半導體鬧缺貨,其實晶圓產能本來就已不足,高階製程技術奇貨可居,晶圓代工業比IC設計業更有高本益比的本錢。而且美中對抗又加劇缺貨情況,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前幾天就說,「美國對中國制裁是全球晶片荒的主因,因為大家都要建立庫存。」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也預估,晶圓缺貨會持續到明年,後年才可能緩解。

 

 

角度二:產業地位獨一無二  有16兆元也蓋不出一個台積電

 

台積電在半導體的技術、產能及服務,如今已是獨一無二、難有替代方案,不僅三星追不到,即使英特爾此刻立即砸錢下去,要看到技術及產能成效至少也是三、五年後。

- ADVERTISEMENT -
 
 
 

 

講得更直白一點,目前台積電市值達16兆元,就算現在有人拿等值現金出來,也蓋不出一個新的台積電,因為地球上找不到另一個堪與台積電相比的企業及團隊,在這段漫長的三、五年內,只有台積電可以讓全世界的電子產業及數位化腳步繼續運作下去。

 

因此,在這種完全無替代方案的產業現況下 ,才是目前看待台積電價值最重要的原則。台股當然不斷會有航運、面板、鋼鐵、塑化等類股輪翻表現,投資人當然也會忍不住轉換一下持股,但是,股價即使陷入整理,台積電的王者風範會繼續存在,高本益比仍然是有道理的。

 

更何況,把時間再拉長,台積電三年資本支出達1000億美元,代表未來還有很多訂單要滿足,台積電的EPS還會成長,即使本益比不拉高,EPS的增加也會推動股價成長。

 

角度三:成熟製程禁運中國  從黑金到矽金的歷史機遇太難得

 

不僅台積電地位突出,以成熟製程為主的聯電重要性也在增加。15日傳出美國將禁止向中國出口DUV(深紫外光)光刻機等半導體設備,這項禁令將嚴重影響大陸發展28奈米製程,比先前極紫外光(EUV)限制7奈米以下製程更加嚴苛,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生態又是一大衝擊。

 

據了解,美國要禁止DUV設備進口中國,已不僅限於中芯等大陸企業,甚至還要擴大到包括英特爾、三星、SK海力士及台積電等外商在大陸的生產基地,這等於是對中國的全面封鎖,這項作法會對中國半導體業產生致命打擊,也是對大陸世界工廠的一大抑制,逼著各國廠商都要到美國投資設廠。

 

 

因此,從大環境來看,美中對抗持續升高,已將台積電推向另一個高峰。拜登日前召開的半導體高峰會,包括台積電、三星等19家美系國際企業巨頭執行長與會,其中台積電角色最為突出,因為所有企業都要仰賴台積電供應晶片。在這個代表美國陣營的隊伍中,台積電可以說是半導體的「驚奇隊長」,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重要定位。

 

拜登上任後,最重要的宣誓就是「在我任內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並預計9月11日從阿富汗撤軍,結束20年的駐軍。這個動作,代表美國在國際戰略上的最大敵人,已經從中東變成中國,戰略與軍事布局將從中東轉移到太平洋,台灣海峽只有100公里,大陸若進一步掌控台灣,台積電等半導體工廠裡面生產一大堆美商的產品,對美國是太大的威脅,也是難以承受的風險。

 

過去,美軍駐扎中東,最重要是要競逐這個地區的「黑金」石油,如今,美軍艦巡航太平洋及台灣海峽,為的則是另一個「矽金」半導體。

 

在全世界愈來愈數化位,連汽車都要變成電動車的趨勢下,半導體毫無疑問將取代石油,成為驅動各種新科技發展的源頭。台灣在這個新戰略局勢中,被推到了全球的第一線,台積電到底值多少本益比,恐怕要從這些大趨勢中去挖掘與理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

在利率低迷的大環境,投資人害怕市場震盪,紛紛把目光轉向固定收益商品,比如近年廣受投資人青睞的特別股。只是特別股的標的分布全球,投資人該選擇國內或海外發行的商品?

 

 

文 / Money錢

 

特別股的標的分布全球,投資人會有疑惑,究竟應該選擇國內標的還是海外標的?一般而言,挑選原則除了客觀的判斷以外,還有主觀的偏好;有些投資人喜歡持有台幣勝過美元,對於台灣企業的熟悉度勝過外國企業,有些人則認為國際大型企業的風險較低,因此對於投資特別股也會有不同的偏好。這次我們就來聊聊國內外特別股的差異,做為投資人選擇時的參考。

 

差異 1:國外特別股多以美元計價

國內特別股是使用台幣買賣,所以不會有匯率損失的問題。購買國外特別股則需要考慮不同幣別產生的匯兌損益。多數國外特別股以美元計價,而美元是強勢貨幣,屬於我認為可以持有的「生活貨幣」與「強勢貨幣」之一,但要記住,匯率變動無法預測,所以要衡量投資的長短和商品標的之間的利差。

 

差異 2:不同的國家基準利率有別

美國當今定存利率約 2%,台灣大約是 1%,國外特別股 的票面利率大約在 6%,國內約 4%,大約都是定存的 3 倍左右。這點要跟上面提到的匯率與投資時間一起考慮。

國內外發行特別股比較
項目 國內特別股 國外特別股
使用幣別 台幣 多數為美元
當前票面利率 4% 6%
企業體質與其它發行條件 視個別企業狀況 視個別企業狀況
資訊取得 較容易 須投注較多時間
手續費率與交易稅 小額投資人較省 一定金額以上兩者差異不大
稅賦 視投資人自身狀況 視投資人自身狀況
股息發放 每年 1 次,隔年發放 每年 4 次,半個月內發放

 

差異 3:檢視企業體質與其他發行條件

國內外企業發行的特別股,可以參考信用評等,多數體質都不算差,建議還是要看個別企業的狀況。此外也要考慮個別特別股的發行條件;究竟是可累積或不可累積,有沒有股東投票權或者可否轉換成普通股等等。我建議最好都要把公開說明書拿來閱讀一次。不論投資國內外標的,這個標準都是一致的。

 

差異 4:國內特別股資訊 取得相對容易

國內企業的資訊取得相對容易許多,國外企業則需要考慮語言及資訊延遲的問題,後續如果有稅務或股息入帳等訊息需要溝通時,也會有成本產生。

 

差異 5:手續費率與交易稅計算方式不同

國內特別股依照股票交易買賣規定,收取成交金額約 0.6% 的相關稅費,如果透過複委託交易國外特別股,手續費從 0.4% ∼ 0.8% 不等,另外使用海外券商購買國外特別股,手續費則是從 0 到 0.3% 不等(海外券商計費方式較多元);如果買賣金額在一定數值以上,稅費差異沒有想像中大,但對小額投資人來說,國內特別股的手續費相對較低。

 

差異 6:海外特別股股息 免繳二代健保保費

台灣特別股股息可納入所得稅,按股利 8.5% 計算可抵減稅額,或不併入按 28% 分開計算稅額,此外須繳納健保補充保費。國外特別股除在美國發行領取股息須繳納 30% 稅賦,其餘均無須負擔相關稅賦,但台灣人仍須繳納海外所得稅,優劣要依本人實際狀況計算,對小資族來說海外特別股可能相對具備一些優點。

 

差異 7:股息發放次數與匯入時間不同

一般國外特別股每年發放 4 次股息(少數每年 2 次或每年 1 次),且通常隔週或半個月內股息就會匯入帳戶,而台灣特別股的股息目前都是 1 年只發放 1 次,且要到隔年 6 月以後才發放前 1 年的股息。就這點而言,投資國內特別股風險相對增加,且現金流產生與安排遠遠不如國外的特別股。也希望能藉此呼籲國內發行機構可以調整做法,跟上國際的腳步。

綜合來看,要投資國內或國外特別股,還是需要考慮自身的風險偏好、投資經歷與稅賦狀況。如果海內外特別股都要持有,「海外 7 成、國內 3 成」的比例是我會提供給一般投資人的建議。當然如果國內特別股可以改善股息發放次數與延遲發放的問題,那麼國內特別股的吸引力又會高上許多。總之沒有完美的投資商品,只有認清風險後的選擇。

 
 
理財

 

【我們想讓你知道】

從獨居人士到家庭,理財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但卻有很多人將理財,與現今蔚為潮流的投資看作一件事,因此只要認為自己數學差、不懂股票,就會放棄理財,最後變成沒什麼存款的月光族。其實,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環,以下,讓日本知名家庭財務顧問,教你怎麼用 90 天改變生活習慣、存到錢!

 

 

文 / 蔣竣植 ( CFP )



授課時常提到許多人都誤以為「投資」就是「理財」,而事實上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個項目,從收支管理、負債管理、投資儲蓄、甚至是保險規劃等,都是理財的範疇。簡而言之,只要和錢有關的事情就是理財!而理財的好壞取決的管理錢的那個人,再進一步說就是管理錢那個人的理財觀念如何。本書從理財的最根本—生活收支管理開始談起,作者橫山光昭在日本鑽研多年家計理財,也輔導改善過眾多家庭的收支案例。作者提到只需透過三個步驟,預計 90 天的時間就能有機會將存款從負到正,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吧!


《第一個月 : 區分「想要」與「必要」》

收入的高低與是否會存錢並非有絕對的關係,若收入高的族群同時物質慾望也高,其銀行戶頭往往也是空的。所以作者提到幾個針對物質慾望的觀念值得我們深思:

觀念1. 你究竟是只把物品當成物品?或是認為物品也是金錢?

其實物品也是用錢買來的,買來之後是整齊收納還是任意堆放?若是任意堆放就表示你根本不重視錢,如同任由錢在家中散落一般,這樣並無法存到錢。再者,買非必要性的東西時不覺得浪費錢,但要你整理並丟棄該物品時卻覺得是浪費?在此之中有很大的邏輯問題,也就表示你並沒有將物品視為金錢!

 

觀念2. 如果重要性沒有達到生活所需的程度,

就不認為是「必要」之物

「必要」或是「想要」,相信在很多理財文章都有提到過,在購物前似乎很容易分辨的兩類,但事實上我們卻十分擅長將「想要」偷天換日成「必要」,找到一個說服自己購買的理由。也因著可以隨心所欲購買新東西,就會變得不會好好珍惜原本所擁有的東西。

 

觀念3. 嘗試「刪除」,只留下必要之物,

才能體會幸福、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東西一多,就不會懂得珍惜,分不清哪一項是重要的。感覺衣櫃內的每件衣服都很好搭配,但實際上一年卻穿不到一次(腦海中浮現將鈔票掛在衣櫃內的畫面)。作者也建議將家中物品藉由「拍照」來分類,並在每張照片底下寫些當時購買及使用的心得,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其實很多東西並非必要!

 

觀念4. 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精神上)感到滿足,更勝物質上的滿足

或許在購物的當下可獲得滿足,但會隨著時間而淡去,當滿足感消失時,就必須藉由下一次的購物來彌補,而這物質慾望會一直持續下去,沒有停止的一天。作者建議可試著從物質上的滿足轉變成精神上的滿足,找出真正符合自己所需的東西、捨棄擁有無謂之物、物品透過共享或租借等,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改善用錢的習慣。

 

《第二個月 : 將生活「視覺化」》

觀念5. 生活、工作的雜亂無章,會形成金錢上的問題

回想在身體不適就診時,醫生通常問的是「生活習慣」的問題,藉由生活習慣上的異常,找出生病的可能原因。一樣的道理,若財務有了狀況,需檢討的往往也是生活或工作習慣,可能因為壓力使然,導致需要透過購物來減壓,但事實上「根本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只有在購物的當下稍稍舒緩罷了(如同嗎啡一般,只能暫時抑制疼痛,但控制不好可能會上癮)。作者提到幾個在生活支出上常見的問題項目:

  • 嘗試寫出心中的壓力並檢討
  • 記錄自己的生活作息
  • 是否有投資自己?
  • 紀錄飲食習慣
  • 是否有許多非必要性的交際應酬?
  • 是否有手機使用上癮的問題?
  • 試著淘汰生活中非必要的物品
  • 家中的水電瓦斯是否浪費?是否使用電子支付導致用錢過度?

 

《第三個月 : 建立「自己的金錢規則」

觀念6. 從「輕鬆」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金錢管理並持之以恆

很多人想學習理財,卻不知從何開始,縱使開始了一段時間,卻無法持續。作者提到金錢只是手段,並非目的,與其去調整帳簿上的數字,不如去改變生活習慣、工作態度,而財務就自然而然地隨著改善了!以記帳為例,不一定要紀錄的很詳細,可先僅記錄每天支出的「金額」就好(不需紀錄項目),一個月下來統計所支出的總金額,就會發現原來花了那麼多錢。慢慢地,可只記錄支出頻率高的項目,看是否是每月支出的關鍵問題項目,進而對症下藥調整改善、降低支出頻率,例如咖啡、購物、菸酒等。

 

觀念7. 準備「花用、儲蓄、增值」等三個不同的銀行帳戶

這觀念與我授課時常提到的「分戶理財法」有著類似的效果,花用,一個月的日常生活所需的費用(薪資戶);儲蓄,三到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定存);增值,投資理財的戶頭(理財戶),當每個月的收入進到薪資戶頭之後就開始分流到不同的銀行帳戶,只有分開管理才能清楚了解到錢的運用及流向,未來檢討時才有方向。

最後,作者提醒讀者針對家計理財務必要「親身實踐」才能達到效果,否則只是紙上談兵,並無法確實改變生活!看完之後,不知各位對錢的觀念及使用習慣有更多的感觸?千萬別就此打住,試著依照書中的步驟檢討目前的生活收支,進而調整並作改變,相信會有收穫的!

 

更多有錢人觀點,好文推薦你:

 

本文由 理財+1 課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Ting;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