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怎麼花? 「有錢人vs.一般人」理財達人曝5點消費差異:才不住高級飯店

 
 

翁申霖

理財

達志

2021-04-21 10:35

身處在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時代,讓許多人在執行任何花費時,都得精打細算,就怕多浪費一分錢;正因為平日相當節省的緣故,當喜歡的事物出現時,便會傾向「不計較」地砸錢在享樂上,認為「我平常省吃儉用地存錢,偶爾花錢享受一下應該也不為過吧?」

自然而然地,一般人也容易開始羨慕財富自由的有錢人,能在喜歡的東西上放心揮霍,不必錙銖必較。然而,有錢人真的會花大錢在享樂上嗎?

 

 

日本一名財務規劃師藤川太於日媒「PRESIDENT Online(プレジデントオンライン)」撰文分享,自己見識到的有錢人與一般人在消費上有不一樣的習慣差異。

他先以娛樂花費舉例如下:

 

真正的有錢人不住豪華飯店

 

 

儘管在不少節目上常會看到介紹「有錢人愛去」的豪華飯店,不過,就藤川太所理解,即使擁有上億日幣存款的人,也不一定會選擇五星級高檔飯店;反而會選擇價格普通,但基本設備該有的都有,CP值高的下榻處。

 

有錢人會認為「飯店的功能是提供人休息睡覺,在那個地方花大錢是浪費,寧可選擇經濟實惠的住處。」

 

 

愛把錢花在休閒、遊樂設施的人難致富

 

藤川太提及出去玩的眉角,很多人會想去著名的景點或遊樂園區。但有的園區需要收取入場費,價格還十分高昂,或許一般人覺得機會難得,咬著牙、口袋一捏也是花下去。

 

然而,對於懂得規劃的有錢人來說,比起去名聲響亮的景點,不如去找一個能讓大家一起留下回憶的地方遊玩,而且也「不會隨意亂買紀念品,造成不必要的花費。」

 

有錢人傾向「不多給」孩子零用錢

 

或許大家會有刻板印象,認為小朋友的零用錢與父母的年收入成正比,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根據數據調查,年收不到300萬日幣(約77萬台幣)的人,平均會給孩子一個月2667日幣(約690元新台幣)零用錢。但其他收入更高的族群,其實未必會給孩子這麼多零用錢。

 

 

甚至年收在1200萬日幣(約310萬元新台幣)以上的族群,只會給孩子2417日幣(約626元新台幣)的零用錢。藤川太認為,這是因為對有錢人來說,「比起給孩子高額的零用錢,不如教育他怎麼分配財產花費。」

 

 

這也讓他回想起小時候,與其糾結於有哪些最新的玩具、衣服沒買到?自己有買到的那些,才讓自己的回憶更加充實。

 

即使出國旅行,紀念品也非必要買

 

真正的有錢人能正確地教育下一代何謂重要的事。

 

藤川太分享自己某年與親戚一同出國旅遊,當他建議同行的孩子買一份紀念品吧,對方當下立刻回答,「我不需要,因為我沒有想要的東西」,藤川太指出,家庭給這孩子節儉的觀念、良好的教育,「出國旅行的美好經歷,勝過於購買可能往後只會堆積在家裡的紀念品。」

 

有錢人「規劃旅遊」跟你想的不一樣

 

藤川太表示,有錢人在規劃旅遊時,不一定會照著國定假日跑行程,避免人擠人與假日所產生的高額花費。相對地,他們傾向避開人群,並用大人、小孩一起請假的方式,挑選不費力的行程出遊。

 
- ADVERTISEMENT -
 
 
 

 

為了達成前面所說的「製造回憶」目標,事前自然得下一番功夫研究,也正有了完整規劃,才能讓事情更有效率發展,或許這正是有錢人的秘訣。

 

 
 
打工

 

【我們想讓你知道】

35歲,在這個年紀事業沒有不錯的成績、沒有家庭、孩子、沒有房產,總是會被家人、長輩關心;而這種情況如果你是 25歲,一切都好說「加油!努力點!」、「年輕就要衝!」年紀到了就像被檢查成績單,等意識到要換工作卻是為時已晚。

 

 

文/洪雪珍

 

30歲之前,你會很窮

講到生涯與年紀這個主題時,我最喜歡講一個年輕時看到的笑話,當時笑到翻過去,可是現在就不覺得好笑,還想哭,因為真實到極度殘酷。有個二十啷噹年輕人自學校畢業沒多久,想要換工作,可是心裡沒什麼主見,感覺前途一片茫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於是去算命。算命看了看之後說:「30歲之前,你會很窮。」

 

算命先生更懂大數據

年輕人心想,講得真準啊,現在的他從零出發,薪水低,常常到了月底就沒錢花用,更別說存錢,的確是一窮二白。可是算命先生這句話透著玄虛,言下之意是 30歲以後,一切就改觀,他會翻身致富。於是趕緊再追問一句:「那,30歲以後呢。」算命先生沈吟了一下說:「30歲以後,你就窮慣了。」

當然,我個人是不贊成算命先生這樣的鐵口直斷,把年輕人的 30歲以後人生整個拉黑成暗無天日,並不厚道。可是在看過不少統計數字以後,我不得不承認,算命先生是懂大數據的,他說的是事實!

 

30歲是一個關卡

30歲以前如果一直落在低薪資階層,再奮力一躍也過不了低薪這個坎,過了 30歲要有錢不容易,只有兩條路,一是創業成功,二是中樂透。即使現在整個社會走向高教育化,走出學校的年紀大約比過去晚個 4年,有人進社會都已經來到 26歲,要求三十而立有現實的難度,但是至少不能捱過 35歲。在大陸有「35現象」,不是過了 35歲不錄取,而是過了 35歲就嫌你老﹑請你走路;在台灣也差不多,我到過各大企業演講,都會問在座主管一個問題:「幾歲以上,你會考慮用這個人?」

 

 

35歲,用人上限

30歲時,大約有一半舉手;到了 35歲,沒有人舉手。真的,從北到南,不管是哪家企業都是一個樣,毫無例外。換句話說,35歲是一個普遍的用人極限,只是在台灣不可以明白說出這個潛規則,因為這是年齡歧視﹑違反法律,會被檢舉﹑被重罰,罰金約合新台幣 30萬至 150萬元。

我是做媒體出身,不會單單引用一個消息來源,一定再做交叉比對,於是我再問過獵頭公司,也得到相同答案!他們不推荐年逾 35歲的人才,除非此人有關鍵性的技能,或是獵的是高階職位,否則超過 35歲基本上就是三振出局,毫無考慮的餘地。

再說一位在全世界前三大獵頭公司任職中階主管的朋友,40歲時被資遣,決定要去日本料理店當學徒,打算以後自己創業。當學徒不耗上幾年是出不了師的,算一算,到時候都快 50歲,還有力氣創業嗎?我覺得奇怪,他是獵頭出身,找工作還難得倒他嗎﹖結果他的答案再次證實「35現象」果然不假!他說:「我是內行人,硬是要去找獵頭,不過是陪榜,自我安慰罷了,沒用的!」

 

35歲以前的成就,決定一生 90%的收入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若是要求職,請務必掌握 35歲以下的年紀。我在一次演講聽到一位生涯專家說,一項統計指出,25歲至 35歲這一段生涯歲月,居然決定一個人未來一生發展的 80%,以及未來一生收入的 90%,所以它是關鍵性的 10年!

這個統計結果,和前面算命先生說的話如出一轍,而依照我個人的親身經歷,也是八九不離十。大學畢業的以 30歲作為檢查點,碩博士學歷的可以 35歲,在此之前攻下的山頭有多高,幾乎決定以後每個年齡階層的山頭有多高,也就是說決定你之後都在哪一個同溫層:

  1. 低薪階層
  2. 中薪階層
  3. 高薪階層

 

高薪來自於哪裡?

可怕的還不在錨定效應﹑一生被定位這件事,而是低薪階層過了 30歲,薪水幾乎不再調高,中年以後卻又因為資遣或裁員等種種原因失業,不得不去做日薪或時薪工作,薪水從此一路走下坡。我們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指的就是低薪族群,但是他們未必不努力,而是輕忽這個年紀具有關鍵性的決定力量。相較之下,年過 30或 35歲,還能調薪的當屬中薪與高薪階層,不過這兩者在後來的發展上仍然天差地別,怎麼說?可以從以下兩個面向來剖析:

1. 加薪幅度

  • 中薪階層的加薪幅度,遠不如高薪階層來得大。
  • 中薪階層的加薪是公司依照考績加的,幅度一般落在 3%~10%之間,這在台灣,已經夠讓人雀躍萬分;大陸當然幅度再大一些,不過慢慢的幅度也會縮小,因為薪資屬於固定成本,是企業營運的重擔,不可能無限上綱。
  • 高薪階層不一樣,他們不是由公司來加薪,而是老闆欽點,御筆大大一揮加的薪,都在兩位數以上,甚至跳槽時,從 20%至 1倍地往上調。

2. 薪資天花板

  • 低薪階層在 30歲就碰到天花板,中薪階層大約在 40歲,高薪階層則可能在 50歲上下,加薪夀命長短懸殊。而這也指向另一個意義,高薪階層的生涯夀命相對長,一生的工作總所得,再加上有閒錢理財,收入豈是一般上班族的一倍兩倍而已?

 

年輕時多打拚,準沒錯!

問題來了,在 25至 35歲的年輕人很少這麼嚴肅看待自己這段生涯,有人整天想去澳洲打工度假﹑去看看世界﹑去完成夢想﹑去享受人生…這些都很重要,也很營養,只不過是短短十年,時間不多,有這麼多事想做,必須聰明地使用﹑精心地安排﹑有策略地布局,才有可能在 35歲時站到一個漂亮的位置,眺望遠方更高的山頭。

要把事情做好,我們都知道必須「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俱足,才能發揮綜效,否則光靠人和﹑一個人拚死拚活是沒用的。而天時指的是什麼﹖在生涯發展來說,就是年紀!去問問看所有求職的中年人,到處碰壁,卡在哪裡?也是年紀!那麼何不趁年輕時,妥善運用年紀的優勢,全力衝刺﹑奮力一拚?在對的年紀,做錯的事,是一段荒唐,也是一世的嘆息。

「讀台大卻沒出國念書,你家裡出問題?」我突然懂了:為什麼跟有錢人說話這麼累,他們不懂人間疾苦

 
 

方格子 / 陶曉嫚

職場

shutterstock

2021-04-20 17:10

正在替家族應徵傳記代筆者的大富豪,與我敲定了專案開始執行的時間、採訪頻率以及工作報酬如何計算。

 

 

正經事告一段落,大富豪被特助提醒該前往下一個行程了,送客之際,他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困惑,很誠懇地問我:「你高中讀北一女,後來上了台大經濟系,算是會讀書的孩子了,你爸媽居然沒有送你出國留學,你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問題?」

 

那一瞬間我頗淡定,大富豪的表情和口吻都很真誠,渾然不覺他的問句懷抱怎樣的階級意識。

 

▲路是自己選的,還是家族、階級決定的?

 

在大富豪的眼中,社會階級是一道通天梯,也是世代累積的成果,「讀書」、「取得學歷」是能往上爬的管道,也是他和他的同溫層認可的少數管道之一。

 

我倏地理解為什麼和大富豪對話會這麼累,我的精神力會下降得超級快了,因為他完全不理解民間疾苦。

 

歡迎進入天篷人的思考領域

 

話說我在大學畢業之後,除了書面履歷,非必要不提自己就讀哪間學校。

 

 

學生時代見識過真正鑽研知識、以追求學術為職志的大天才兼努力超人後,我就深感同一個班級、同一屆之中是人外有人,讀什麼學校完全不值得拿來說嘴;社會新鮮人時期主要是避免麻煩,走跳社會總是會遇到拿「第一志願畢業的居然如此不行不堪」之類句型來找碴的有心人;到了追溯往事動輒以十年起跳的歲數,還把高中、大學讀哪裡掛在嘴邊,是多年來都沒有累積到更值得和人聊的經驗嗎?

 

然而,大富豪這麼說不光是要戰學歷、戰校系,在他的眼中,社會階級是一道通天梯,也是世代累積的成果,「讀書」、「取得學歷」是能往上爬的管道,更精確地說,是他和他的同溫層認可的少數管道之一。

 

這背後值得玩味的訊息是,大富豪即使身處高位階,依舊無比渴望「更上層樓」,鞏固地位不能只有他這位家長來絞盡腦汁,最保險的作法是讓整個家族向上發展、開枝散葉,所以他所有的子女後代都必須取得世界名校的學歷,「停滯」是不被允許的,「往下掉」簡直是他人生最大的惡夢。

 

孩子並不會生來就懂得為自己的社會地位戰鬥,在階級的通天梯上要如何施力、怎麼晉級,大富豪的家族自有一套心法和武功秘笈,練成神功不只是下一代要拼命努力用功,也需要巨量銀彈和各種稀缺資源,大富豪與他的同溫層最不缺的資源就是錢,所以他認為父母若做不到隨時陪同、協助、敦促和鼓勵,最起碼要把教育基金準備好。

 

在大富豪的眼中,身為中產階級後代的我好不容易在學歷上攀到了階級晉升的機會,但我居然「停滯」,沒去爭取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對他而言這和「去兌獎必須額外繳稅,我付不出稅金,因此放棄領獎資格」一樣,難怪他會認為我「家裡出了什麼問題」。

 

話說從2016年起,我因緣際會展開台灣八大行業的田野調查,持續四年的訪談與追蹤,經常遇到自述「家裡出了什麼問題」下海的受訪者,那些問題絕對不是「父母沒出錢送孩子去留學」的層次,而是完完全全掏空當事人財庫與心志的鉅變,詳細的故事收錄在小說《性感槍手》、報導文學《我拿青春換明天:八大行業職場說明書,慾海求生的人物群像這兩本書中,在此先按下不表。

 

想通了這一層,我倏地理解為什麼和大富豪對話會這麼累,我的精神力會下降得超級快了,因為他完全不理解民間疾苦。

 

回到當下,直擊大富豪想的和庶民有多麼不一樣,我說:「爸媽讓我唸到北一女台大,他們已經做得夠多,接下來,就是我自己的事了。」

- ADVERTISEMENT -
 
 
 

 

大富豪似乎頗滿意我的答案,呵呵笑了起來:「有時候我跟朋友聊天時也很感慨,每年花個幾百萬讓小孩去國外念書,他們以後是賺得回來嗎?」

 

執行這項專案之後我才明瞭,大富豪的孩子們根本不必「賺回來」,名校文憑是鞏固階級不可或缺的保證書,有了這份保證書,才有資格去交易其他人間界更稀缺的資源,我會懷抱「老爸跟我謀職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一定要出國留學」的困惑,是因為我還沒進入「天篷人」的思考領域。

 

▲歡迎進入天篷人的思考領域

 

 

台灣頂層階級的三位一體:「富過三代」、「雙重國籍」、「世界名校」

 

在此必須說明,「天篷人」是我自創的名詞,有一串偏狹的定義—網友鄉民常戲稱台北市是天龍國,天龍國之上存在更高端的篷頂「天篷」,是大富豪這樣的權貴名流的社交活動場域。

 

天篷人的特徵是他們的家族已富過三代,位居產官學研醫各領域的頂峰,他們的子女持有雙重國籍,在台灣讀國際學校,留洋歷練是必經之路,且非世界一流名校不入法眼,若父母是學霸,子女務必繼承衣缽,錄取同等或更前面排序的校系。要獲得世界名校學籍必須以終為始,這群含著鑽石湯匙的天篷兒女從出生那一刻起,家長便絞盡腦汁為他們打造超過二十年的菁英育成計畫。

 

「富過三代」、「雙重國籍」、「世界名校」三位一體的台灣頂層階級究竟是怎麼練成的?拜代筆工作之賜,我得到穿越階級的體驗券,天篷社會的大觀園之旅,就此展開。

 

作者簡介_陶曉嫚

擔綱傳媒業螺絲釘時期跑過財金與政治線,參與過網路媒體的創業,體制內生涯八年後,轉職為自由寫手,致力創作,著有小說《性感槍手》、報導文學《我拿青春換明天:八大行業職場說明書,慾海求生的人物群像》與代筆書籍多本。

張忠謀開講! 「本來他們是霸主,看不太起我們」  他揭露與英特爾竟有這段過去...

 
 

林韋伶

科技

蕭芃凱 攝影

2021-04-21 11:21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21)日在《經濟日報》主辦的2021大師智庫論壇中,以「珍惜台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為題再度開講。

他除了談到台積電的優勢,也意外爆料與英特爾的一段過去。

 

 

張忠謀繼去年12月在「竹科40周年國際論壇」上演講後,今天再度現身演說,台下聽眾還包括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與董事長劉德音,兩人早早就坐進聽眾席準備聽張忠謀演講。

 

張忠謀在演講一開始就定調說:「這場演講是我的呼籲,對台灣政府、社會與台積電的呼籲。」

 

台積電擁三大優勢 已開發世界約25億人口都是產品用戶

 

 

半導體無所不在,從國防領域的飛彈導航、工商業的電腦,一直到日常生活的手機,甚至是張忠謀自己本身在使用的助聽器,都需要用到半導體商品。

 

張忠謀指出, 在已開發世界約25億人口中,幾乎每個人都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用到台積電製造的半導體商品。

 

台積電之所以在全球半導體業喊水會結凍,張忠謀歸功於在台灣擁三大優勢:第一,擁有大量優秀且敬業的工程師、技工、作業員願意投入製造業

 

第二,經理人員都是台灣人,在台灣一流,去國外未必一流;

 

第三,高鐵及高速公路交通方便,適合於大規模製造業人員調動,台積電的三個製造中心新竹、台南及台中,常有成千工程師不必搬家的調動。

 

其中,以人才因素來說,張忠謀觀察,「美國人敬業程度絕對不如台灣人,至少工程師是如此,且美國製造業在過去幾十年早就不紅了,美國很多人都是去做研發或是金融業」。

 

 

沒想過英特爾會投入晶圓代工 張忠謀:「相當諷刺!」

 

話鋒一轉,當談到英特爾決定重啟晶圓代工服務時,張忠謀直言,「對我來說有相當的諷刺性」。

 

當初張忠謀成立台積電後,因為在英特爾有熟識的人,便在1985年找上英特爾,希望英特爾能投資台積電。但他分析,一來因為當時景氣不好,二來台積電有點被看扁,因此沒有成局。

 

「本來(在半導體領域)他們是霸主,看不太起我們,以為我們做不大,我跟他們認識,所以一開始我有找英特爾投資,當然時機也不對,因為那年景氣不好。」

 

台積電成立後,英特爾的確有看在張忠謀的面子上下單給台積電,成為台積電拿下的第一家大客戶,但張忠謀從沒想到,專注於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會變得如此重要,也從來沒想到有那麼一天,英特爾會也要做晶圓代工。

 

半導體業之外,台灣有下個護國神山? 張忠謀:「難」

 

台積電靠著專業經理人模式、長期堅持研發投資,以及12萬名台積電前任、現有員工努力,再加上政府、社會支持,攀上今天的產業地位,也被民眾認定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張忠謀進一步分析說:「如果護國神山的定義是,對全球重要且台灣又有高市場占有率的行業,同時要有創新產品或商業模式,以及多年經營與努力,台灣除了半導體產業以外,要有下一個護國神山?我的答案是『難』。

 

他也因此呼籲,半導體晶圓製造是個攸關民生、經濟、國防的重要產業,也是台灣第一個在全球競爭裡得到相當優勢的行業。

 

張忠謀在演講最後感性地說:「這優勢得來不易,守住亦不易。希望政府、社會、台積電本身努力守住,期盼社會繼續支持,台積電也能珍惜在台灣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