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驎(Russell H. Lee)

產業動態

shutterstock

2020-02-11 11:12

本來年前就想寫「潤寅詐貸案」,不過想想大過年的還是不要亂罵人,所以今天就來寫個人畜無傷的案例─麥當勞(McDonald's), 來談一下麥當勞的賺錢模式。

 

麥當勞是做什麼? 你可能想:廢話,當然是賣漢堡的,難道是賣房子的喔!

 

其實你會這麼想一點都不意外,因為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一樣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品牌,以2019年的估計,麥當勞的品牌價值高達1,300億美元,在世界很多國家中,麥當勞品牌的辦識度比耶穌基督和聖誕老人還高。所以說麥當勞是靠什麼賺錢的? 當然是賣漢堡啊!問這種問題是在哈囉嗎?
 

哈囉~要是你真的這麼想,那就錯了! 我們來看一下麥當勞2019年的年報(10-K),這裡面很清楚地告訴你,麥當勞並不認為自己是個連鎖餐廳,反而定義自己是一個品牌授權商(Franchisor)。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全世界的麥當勞大概有38, 000多家,這份年報裡提到了,這其中有93%的店都是授權的,而麥當勞長期的計劃是把這個比例提高到95%。

 

這個授權的比例在2016年時才85%,所以從這裡你就知道為何2017年麥當勞會分別出售中港台三地麥當勞的經營權(就是很多人嘲諷的「金拱門」公司),簡單地說,因為這就是這家公司長期的策略,而且不意外地,接下來還會繼續出售。

 

如果你回頭去看2017年的相當新聞,台灣有個愛唬爛的大師說,麥當勞會撤出台灣表示不看好台灣前景,或是偏綠的名嘴說,麥當勞用腳投票,看衰中國是全球趨勢,回頭看看你就知道台灣這一堆什麼大師、名嘴有多麼的不學無術。

 

那麼麥當勞的授權模式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呢?首先,麥當勞會和授權經營者(Franchisee)或店主簽20年的授權合約,然後會要求店主必須要到麥當勞擁有店面去開店,或者反過來,店主看好店面後麥當勞買下來再租給你,所以麥當勞等於賺到了20年的租約(金),接下來開店的主要資本支出店主要自己出,麥當勞會賣給你廚房設備,等到你正式開業之後,麥當勞收取授權金是你營業額的1%。

 

從這裡你大概就知道,為什麼會有人說:你以為麥當勞是賣漢堡的,其實它是家不折不扣的房地產公司(其實這個模式比較像REITs),這個說法有點對,但也太小看了麥當勞,因為事實上REITs只是麥當勞賺錢模式之一

 

 

這樣的經營模式有什麼好處呢? 除了很標準的美式商業文化─盡量把資源放在高價值、捨棄低附加價值,好讓企業毛利和價值最大化之外。你或許知道,經營一家餐廳,其實很大的支出是來自初期固定成本的投資─裝潢、餐具設備……這些固定開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餐廳花了上千萬的裝潢,結果三個月營收不佳就倒了的原因。而且就算順利營運,其實餐廳每隔幾年都要再重新裝修一次,這些都是大型的資本支出。

 

對麥當勞來說,如果他每一家店都要自己開(直營),那他必然會受限於這些固定大型資本支出而無法大量快速擴張,所以透過授權把這些資本支出轉嫁到業主身上,對麥當勞來說,是降低財務風險下讓公司快速展店最好的辦法。

 

這就是除了維持公司高毛利外,為什麼麥當勞會把95%店都變成授權店作為公司長期策略目標的原因─因為這樣才能展更多的店,帶動公司獲利的持續成長。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要把這個目標變成99%甚或100%不是更好? 其實前表中麥當勞也說了,作為一個授權商如果遠離了客戶,公司的產品策略或行銷策略很容易會自行其是而偏離了客戶的需求,保留5%的直營店目的,就是讓麥當勞可以直接接觸客戶而不會讓店主拉著走。

 

那麼麥當勞一家店到底可以賺多少錢呢? 美國有人做過研究,一家中型的麥當勞一年營業額約是270萬美金(約合台幣8,097萬),毛利大概是170萬美金(約合台幣5,098萬),但扣除掉薪資、水電、保險、稅….這些拉拉雜雜的,店主真的淨賺的大概是15.4萬美金(約合台幣462萬)。不過這是美國數字,台灣的我就不知道了。

 

那麥當勞這家公司呢?首先來看房地產,這麼多年搞下來,從年報上看,麥當勞帳上約有價值374億美金的不動產,比「才約35億元」的流動資產大了10倍。而在一連串把直營店轉為授權店的結果下,不意外地,營收逐年下降從2016年的246億到2019年的約210億,但同期的稅前盈利卻是從68億上升到80億。

 

你說麥當勞不賣漢堡是在哈囉嗎?

 

Hello~ 麥當勞賺錢的方式可比你想的聰明多了!

 

作者簡介_李華驎(Russell H. Lee)

1971年生,畢業於政治大學財稅學系。由公司業務員起家,進而陸續擔任傳統產業公司和投資公司總經理,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和投資實務經驗。以Rus為名長期經營「RusRule」部落格,針對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及公司治理議題發表看法,為網路知名作家。著有《公司的品格》《公司的品格2》2本書。

 

 

※本文轉載自「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原文:麥當勞是怎麼賺錢的?

 
 

胡偉良

房地產掃瞄

shutterstock

2020-07-13 11:00

許多在台北打拼了一輩子的租房族,都夢想在台北買一套房子。能不能買房?有人做了一個比較......

 

進入2020年之後,許多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今年能不能買房? 對於今年的房價,市場上有各種不同的預測,有唱高的,也有喊低的,莫衷一是。

 

房奴跟租客到底誰更苦?

 

許多在台北打拼了一輩子的租房族,都夢想在台北買一套房子。不過現在也開始有人換了一種想法,這些人其實收入不錯,但是卻不願意買房子了,而且都喜歡提前消費,生活過得非常雅痞。

 

有人做了一個比較,比如說在台北市買一間2房的房子需要1200萬,這樣的房子每一個月的租金大約才2萬元。那麼租一年才24萬元。買房子的錢足足可以租50年的房子了。許多人認為與其拼死拼活去供養房子,還不如租房子好了。

 

這些人認為買房子,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不如租房子。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人確實不少,他們願意花高價錢去租不錯的房子,平時的生活也都非常寫意,常常到餐廳打牙祭,還經常去旅遊、聽演唱會。不過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大多是月光族,不僅僅月光,而且大部分每一個月還有非常多的信用卡債要還。

 

當然另外一種是拼死拼活存錢,他們在沒買房子之前,幾乎不會隨意花錢,而且租的房子也比較便宜,每天都想盡辦法縮衣節食,每一個月都儘可能多存錢。這些人的生活品質不佳,但是每一個月都可以存下不少錢。

 

買房、租房,誰比較對?

 

關於房地產,坊間已經有了太多不同的說法,有鼓勵買房的,也有主張租房的,有仇視房地産的,也有擁戴房地產的。有人甚至說房子不過就是鋼筋水泥,年輕人要先創業,不要先買房子。

 

由於房價太高,使得租客族也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一種極端的人,他們不僅僅租下房子,還花大價錢去裝修,讓自己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其實租房子才是一輩子的房奴

 

有些人嘴巴仇視房地產,但自己卻又不停的購置房產。如果房子真的不好,他們又為何自己要花大價錢去買房子呢?為何他們不等到房子大跌價再去買呢?

 

到底應該先買房還是先創業?有人主張年輕人應先買房子再創業,因為華人最重視安居樂業。李嘉誠當年生意剛上軌道之後,也立刻買了一套別墅。1963年,他花了63萬在香港的深水灣買了一套別墅。如今這套別墅的價值高達25億。

 

假設李嘉誠後來創業失敗了,那麼他有的這套房子,現在還能給他帶來25億的收益,而如果他沒有買房子,那麼他就一無所有了。李嘉誠現在事業成功了,這套房子自然是錦上添花。

 

買房是一種強迫儲蓄

 

買房的人不僅僅不用交房租,而且還可以擁有房子這項資產。租房子的人不管每月的房租多少,其實錢都是繳給別人的。而大多數年輕人都沒有好的錢財規劃,大部分人即使沒有買房子,也存不了多少錢。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如買房子好,這樣起碼2、30年之後,自己還有一筆資產。

 

作者簡介_胡偉良

台大土木系畢業後通過國家高考取得技師執照,由公務員轉入民間部門後,先後涉足過建材、營造及投資興建領域。台大畢業後陸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目前為品嘉建設董事長,工作之餘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媒體。

 

※本文由胡偉良博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6年級的 Miss Q以債券投資作為理財工具,

每年穩穩賺 8%∼10%。

許多人在金融海嘯慘賠,

她卻靠債券提早財富自由。

2013年,靠債券賺到了心目中 8位數的退休數字。

第一份工作月薪才 32K的她笑道:

「比我想像中還要早達成目標。」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Miss Q曾經是短線進出股市的投資者,

「剛畢業的時候,我有投資一些股票,

因為年輕,可以承受很大的風險。」

雖然小賠時她都會停損,

卻警覺到,這樣子跟著股市上上下下,

沒有辦法累積財富。

 

「股票、基金,都是同向波動的,

市場不好的時候就不好。

假設我只設定自己工作 20年,

但是,如果在快退休時,

突然碰到一次大賠,

只剩下兩年時間可以存退休金,

根本沒辦法實現我的退休計畫。」

 

身為會計師,她很注重規畫,

如果我就是要準時退休,

有什麼工具可以讓我達到這個目標?

她將眼光放在存退休金有固定配息的債券。

 

 

 

買公債及高等級債券
準時達成財富自由夢想

後來,她接觸到債券、債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商品,

2005年決定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財方式,

「那時台灣的債券大多是中鋼等企業公司債,

個人想買的話,利率低於 2%。」

但若把眼光放到美元債券,利率就有 5%以上。

曾在股市上賠過錢的經驗,

選擇債券時她選擇投資等級債券,

她強調:

「我很小心,

不會因為高收益債券多給我 1%∼3%,

而去承受公司破產風險。」

 

「我都買投資等級債券,

鎖定投資等級公司,再研究它的債券收益。」

以這個選擇做標準,可以投資的標的並不少。

 

她在2005年先小額投資債券,

培養投資敏感度,

2007年美國開始降息前,開始布局債券,

並在人人都賠錢的金融海嘯時,

大量加碼,

買進花旗配息 8.5%投資等級高的債券、

摩根大通配息 6.5%債券,

「我想得很簡單,長抱10年,

公司體質要好,賺 6%∼8%配息。」

 

「投資等級債券的違約率

從 1981年到現在不到 1%。」

她說明:

「債券還有一個優點:

配息錢可以再進去滾、每年資產增值,

明年比今年更有錢,退休時間可以預測。」

她觀察 1990年美國 S&P 500指數

其實 2019年複利率約為 5%∼7%,

「在QE(量化寬鬆)的那幾年,

債券都贏過股票,每年有8%∼10%。」

債券獲利比她原本設定的 6%∼8%還要高。

 

 

擁有固定收益
金融海嘯反而大賺

讓 Miss Q投資債券獲利最豐碩的,

竟是讓許多人都慘賠的金融海嘯。

MissQ債券投資邏輯是

債券要買在降息前和降息中,

「賣在升息前,

就可以賺債券大波段價差,

外加中間多年累積的配息。」

在 2007∼2008年從降息前到降息中間,

加碼布局投資等級債券,

當時市場上有很多利率高達 6%∼8%的公司債、

特別股、REITs等類債券。

這段時間,她不斷買進並長抱。

「我的出發點只是很單純,

就是要有 6%∼8%穩定現金流,

沒有想到美國降息到 0%後

還有量化寬鬆(QE),且維持很久;

低利率的環境下,

我持有的投資等級債券就會受到市場追捧,

很多人想買的情況下,價格大漲。」

 

她笑道:「其實很意外有美國QE,也很幸運。」

讓她每年穩穩賺 8%配息,價格還上漲 30%。

在2013年 QE結束,有升息跡象,

Miss Q陸續賣掉手上債券,總獲利70%以上,

每年約有 10%∼12%,比她原先預期的 6%∼8%還好。

她之前說,

2019年是買債券很好的機會,

「要備足現金,進場再加碼。」

她強調,

在股市的末升段,一定要存債券避險,

尤其在股市末升段,債券反而相對便宜。

 

「台灣人對債券的知識太少了,

也都很集中在高收益債券,

在金融風暴時違約率 17%。

我想有系統地去教大家怎麼樣去投資債券。」

2017年,她開設粉絲頁,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

 

 

 

投資特別股
創造穩定現金流

2019年 1月,

Miss Q出版新書《7檔特別股養我一輩子》,

特別股是類債券,因利率不錯,

2000年她就曾經買過,

「那時候中華開發推出的特別股有 5.2%,

大眾銀 5.4%,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訊息,

我買的時候也認為利率太高了,

是不是有問題,後來發現它是很好的投資標的。」

 

「現在特別股利率大多在 3.2%∼4.8%。

但是投資特別股也是要注意在疫情下,

會不會影響股利配發的能力,

因為現在的特別股是公司

如果有虧損就不會付股利,

和之前過去發行的累積特別股,

即使公司沒有賺錢也會配發股利不同。

建議讀者在投資前,應先去看發行條款。

 

Miss Q目前對疫情的看法比較保守,

會更以公債為主+準備再分批低接投資等級債券。

因為近期債券市場波動很大,

所以投資組合有做改變。

以公債為主+準備再低接投資等級債券。

最大原因:

因為疫情下,公債相對具有流動性。

 

長期來說 Miss Q會以

公債+分批低接投資等級債券作為核心部位,

運用少量分散到其他債券/類債券/高息股票提升總收益。

Miss Q現在早已達到財富自由,

她將自己的投資經驗分享給正在規畫退休,

或是已經退休的讀者。

不靠股票,

也可以穩定債券投資,達成準時退休夢想!

 

(首圖來源/ shutterstock)

本文及內文圖摘自

今周刊 :《ETF穩穩賺  不斷電現金流》

出版社:今周刊

撰文:陳威良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圖片非當事人,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 : BELL)

 

 

6年級的 Miss Q以債券投資作為理財工具,

每年穩穩賺 8%∼10%。

許多人在金融海嘯慘賠,

她卻靠債券提早財富自由。

2013年,靠債券賺到了心目中 8位數的退休數字。

第一份工作月薪才 32K的她笑道:

「比我想像中還要早達成目標。」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Miss Q曾經是短線進出股市的投資者,

「剛畢業的時候,我有投資一些股票,

因為年輕,可以承受很大的風險。」

雖然小賠時她都會停損,

卻警覺到,這樣子跟著股市上上下下,

沒有辦法累積財富。

 

「股票、基金,都是同向波動的,

市場不好的時候就不好。

假設我只設定自己工作 20年,

但是,如果在快退休時,

突然碰到一次大賠,

只剩下兩年時間可以存退休金,

根本沒辦法實現我的退休計畫。」

 

身為會計師,她很注重規畫,

如果我就是要準時退休,

有什麼工具可以讓我達到這個目標?

她將眼光放在存退休金有固定配息的債券。

 

 

 

買公債及高等級債券
準時達成財富自由夢想

後來,她接觸到債券、債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商品,

2005年決定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財方式,

「那時台灣的債券大多是中鋼等企業公司債,

個人想買的話,利率低於 2%。」

但若把眼光放到美元債券,利率就有 5%以上。

曾在股市上賠過錢的經驗,

選擇債券時她選擇投資等級債券,

她強調:

「我很小心,

不會因為高收益債券多給我 1%∼3%,

而去承受公司破產風險。」

 

「我都買投資等級債券,

鎖定投資等級公司,再研究它的債券收益。」

以這個選擇做標準,可以投資的標的並不少。

 

她在2005年先小額投資債券,

培養投資敏感度,

2007年美國開始降息前,開始布局債券,

並在人人都賠錢的金融海嘯時,

大量加碼,

買進花旗配息 8.5%投資等級高的債券、

摩根大通配息 6.5%債券,

「我想得很簡單,長抱10年,

公司體質要好,賺 6%∼8%配息。」

 

「投資等級債券的違約率

從 1981年到現在不到 1%。」

她說明:

「債券還有一個優點:

配息錢可以再進去滾、每年資產增值,

明年比今年更有錢,退休時間可以預測。」

她觀察 1990年美國 S&P 500指數

其實 2019年複利率約為 5%∼7%,

「在QE(量化寬鬆)的那幾年,

債券都贏過股票,每年有8%∼10%。」

債券獲利比她原本設定的 6%∼8%還要高。

 

 

擁有固定收益
金融海嘯反而大賺

讓 Miss Q投資債券獲利最豐碩的,

竟是讓許多人都慘賠的金融海嘯。

MissQ債券投資邏輯是

債券要買在降息前和降息中,

「賣在升息前,

就可以賺債券大波段價差,

外加中間多年累積的配息。」

在 2007∼2008年從降息前到降息中間,

加碼布局投資等級債券,

當時市場上有很多利率高達 6%∼8%的公司債、

特別股、REITs等類債券。

這段時間,她不斷買進並長抱。

「我的出發點只是很單純,

就是要有 6%∼8%穩定現金流,

沒有想到美國降息到 0%後

還有量化寬鬆(QE),且維持很久;

低利率的環境下,

我持有的投資等級債券就會受到市場追捧,

很多人想買的情況下,價格大漲。」

 

她笑道:「其實很意外有美國QE,也很幸運。」

讓她每年穩穩賺 8%配息,價格還上漲 30%。

在2013年 QE結束,有升息跡象,

Miss Q陸續賣掉手上債券,總獲利70%以上,

每年約有 10%∼12%,比她原先預期的 6%∼8%還好。

她之前說,

2019年是買債券很好的機會,

「要備足現金,進場再加碼。」

她強調,

在股市的末升段,一定要存債券避險,

尤其在股市末升段,債券反而相對便宜。

 

「台灣人對債券的知識太少了,

也都很集中在高收益債券,

在金融風暴時違約率 17%。

我想有系統地去教大家怎麼樣去投資債券。」

2017年,她開設粉絲頁,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

 

 

 

投資特別股
創造穩定現金流

2019年 1月,

Miss Q出版新書《7檔特別股養我一輩子》,

特別股是類債券,因利率不錯,

2000年她就曾經買過,

「那時候中華開發推出的特別股有 5.2%,

大眾銀 5.4%,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訊息,

我買的時候也認為利率太高了,

是不是有問題,後來發現它是很好的投資標的。」

 

「現在特別股利率大多在 3.2%∼4.8%。

但是投資特別股也是要注意在疫情下,

會不會影響股利配發的能力,

因為現在的特別股是公司

如果有虧損就不會付股利,

和之前過去發行的累積特別股,

即使公司沒有賺錢也會配發股利不同。

建議讀者在投資前,應先去看發行條款。

 

Miss Q目前對疫情的看法比較保守,

會更以公債為主+準備再分批低接投資等級債券。

因為近期債券市場波動很大,

所以投資組合有做改變。

以公債為主+準備再低接投資等級債券。

最大原因:

因為疫情下,公債相對具有流動性。

 

長期來說 Miss Q會以

公債+分批低接投資等級債券作為核心部位,

運用少量分散到其他債券/類債券/高息股票提升總收益。

Miss Q現在早已達到財富自由,

她將自己的投資經驗分享給正在規畫退休,

或是已經退休的讀者。

不靠股票,

也可以穩定債券投資,達成準時退休夢想!

 

(首圖來源/ shutterstock)

本文及內文圖摘自

今周刊 :《ETF穩穩賺  不斷電現金流》

出版社:今周刊

撰文:陳威良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圖片非當事人,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 : 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