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

股債前線

shutterstock

2020-10-26 13:18

日前一則張忠謀領息配高達3億元的(9/17)新聞引起了小兒的關注,因為5年前他的第一檔股票買的是台積電(2330),可惜我們在股價漲到220元時就賣了,最後僅剩下1股作為紀念,所以這次台積電季配息,張爺爺領3億元,我們只領了2元(配息2.5元,但是沒0.5元的匯款,所以是匯入2元到銀行帳戶)。

 

 

透過這則新聞我趁機跟孩子介紹成長股,存股我們該存「高股息的股票」或是「賺價差的成長股票」?

 

孩子問我,什麼是成長股?我用2W1H帶孩子認識「成長股」?

 

What(什麼)是成長股(Growth Stock)?

Why(為何)要買成長股(Growth Stock)?

How(如何挑選)成長股(Growth Stock)?

What(什麼)是成長股(Growth Stock)?

 

從名稱上解釋「這家公司是一家會持續成長公司,且具有某種競爭優勢例如新產品、突破性專利、持續資本支出投資」,這類型的公司股票,通常市場上定義為成長股,例如蘋果,台積電。

 

Why(為何)要買成長股(Growth Stock)?

 

大多數的人投資股票獲利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股票本身上漲的價格(大家口中的賺股票的價差),一種是領股票每年的配股配息(大家口中選高殖利率股票等配股或配息)。

 

通常買進成長股的投資人看中的是這檔股票未來的漲幅,因為他想賺得是股票的價差,並不是要賺配息,例如蘋果從年初到9月底漲了42%、台積電也驚驚漲了30%。

 

How(如何挑選)成長股(Growth Stock)?

 

該怎麼挑成長股,我趁機跟孩子介紹費雪這個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過,他的投資方法「有85%來自葛拉罕,15%來自費雪」,費雪被市場上稱為「成長型投資之父」,他曾出過一本《非常潛力股》書是所有成長股投資人必讀的經典好書。

 

 

至於該怎麼挑成長股,可以簡單抓3個特點:

 

(圖片來源:moneybar)

 

特點1:在同產業中,該公司的競爭優勢有幾分?

 

我們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中以「晶圓代工技術領先、製程優越及贏得客戶信任」三大優勢建立自己在全球半導體中的市場地位。

 

特點2:公司是否每年持續投資

 

同樣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2019年持續投資設備,研發技術等費用(市場稱為資本支出)達 150 億美元,原本估計2020年將達170億美元,目前看來將超超過200億美元,通常持續投資的公司,就是要拉大市場競爭力及獲得更多的訂單。

 

特點3:公司獲利能力如何,利潤率高嗎?

 

根據台積電公布的財報數字,今年第一季毛利率51.77%,第二季為53%,預估第三季也有50-52%的數字,代表台積電獲利非常高,如果台積電營收有100億元,毛利率53%,代表營業獲利高達53億元,通常成長型股票毛利率都非常高。(見下表)

 

 

(圖片來源:台積電官網)

 

幫孩子存股我們到底該存「高股息的股票」或是「賺價差的成長股票」?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滿15歲,不妨跟孩子一起討論,同時解釋給孩子聽這兩種類型股票的差別,然後聽聽孩子的想法。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教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難,去做就對了!」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作者簡介_馬哈

馬哈是moneybar網站創辦人,曾任職於Yahoo奇摩股市/理財頻道,財經資歷超過20年,是一位12歲小孩媽媽,擅長用互動遊戲方式教導金錢教育,歡迎爸媽和小孩一起學親子理財。

 

本文獲moneybar授權轉載,原文:【親子理財】台積電配息張忠謀領3億元,理財媽媽教孩子選「成長股」存子女教育金

 

 

陽光大男孩關韶文,

是近年人氣YouTuber 之一,

大學畢業就存到第一桶金的他,

擅於比較信用卡優惠,

申辦合適的卡片賺回饋,

即使不懂投資,

也有屬於「關式風格」的理財秘訣。

 

( 贊助商連結 )

 

 

剛踏出大學校門,23歲,

正是懷抱著夢想、勇敢邁步向前的年紀,

身邊多數同儕都尚未建立金錢觀,

而他,

卻在這個時候存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學生時期我就開始思考,

要怎麼樣才能存到錢,

自己能存多少是多少。」

有著高大身形、笑聲能感染旁人的

「關關」關韶文,

是近年當紅的YouTuber,

回首存錢往事,

他暫時收起平日招牌笑容,

用堅定又充滿自信的神情這麼說。

 

拿存款還學貸被勸退
就此開啟理財路

念高中時就清楚自己未來方向的關韶文,

想讀的大學系所未獲得家人支持,

因此,

他下定決心要靠自己打工賺取學費,

「同時我也申辦學貸,

也是第一次接觸貸款。」

那時候他認為,貸款會讓自己背負債務,

所以努力打工存錢,

「當初覺得,還債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後來才知道,唯有擬定計劃、

妥善運用資金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關韶文說,

大學畢業後他拿了近 50萬元存款,

來到申辦學貸的銀行櫃台,

告知行員他是要來還學貸,

「隨後我就被帶到 2樓的理專辦公室,

被洗腦、推銷各式產品。」他笑說,

雖然這個過程不在他意料之內,

卻有一件事讓他覺得很受用,

理專向他表示,

學貸利息其實很低,

無論如何都不必先還完這筆金額,

這番話當場令他十分震驚。


「天啊! 我好不容易存到這筆 50萬元,

現在不拿來還學貸,

什麼時候才能還完呢?」關韶文笑稱,

自己是「很愛還錢的人」,

培養多年的存錢習慣讓他不喜歡欠債,

同時也擔心自己會不小心就把這些錢花掉,

「不過理專和我說,

學貸利息很低,

將這些錢拿來買基金或是放定存,

利率都還會比較高一些。」


經過這次經驗,

理財種子才真正地植入關韶文的心田,

「原來只要每個月固定還款,

過幾年就能全數清還,比起一次還完,

手中的這筆資金還可做其他理財規劃。」

關韶文分享,

自己曾經嘗試過買儲蓄險、基金等產品,

但還是傾向安全穩健的理財工具,

「我認為理財還是要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

別貿然接觸完全不懂的領域。」

 

 

 

研究信用卡優惠
邊花錢邊省錢

經過一番風險評估後,

熟稔自身性格的關韶文,

決定不碰觸他不了解的投資工具,

而是研究如何花錢又能省錢的方法,

「畢竟生活花費是必要的,

能夠在花錢的同時獲得回饋,

是最受用的理財方式。」


除此之外,

關韶文長年以來都有記帳習慣,

他會分毫不差地記錄每一筆花費,

且定期檢視做好財務管理。


「信用卡對我來說就是要用來省錢的工具。」

關韶文回憶,

他在大學時期開始對信用卡感興趣,

常想著該如何刷卡同時賺回饋,

天生好奇心重的他,

每當看見信用卡廣告時,

都會對循環利息產生疑惑,

於是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點開注意事項後,才發現有一些小地方,

是大家會忽略的。」

 

關韶文解釋,

申辦信用卡的說明字體較小、篇幅又長,

不少人挑選信用卡時,

沒留意到該卡的回饋金上限或其他注意細節,

可能會因此錯失回饋領取,

「像是部分信用卡有限定要在某幾家超商消費,

才能領取回饋,

如果沒有看清楚是哪幾家超商,

付款後恐怕就會領不到。」


目前手上有 10多張信用卡的關韶文說,

朋友們看見他錢包裡有那麼多張信用卡,

都會好奇他如何知道什麼時候要刷哪張卡?

實際上,他將信用卡分成超商消費、機票、

網購等類別,

加上經常蒐集最新信用卡資訊,

當面臨付款時,

就能從容不迫地拿出最合適、回饋高的卡片。

 

 

 

下月才繳的卡費也記錄
以免當月預算超支

「面對不同的購物情境,

從多張信用卡中選出 1張優惠最多的卡,

我覺得這是件很好玩的事!」

關韶文分享,像是遇到百貨公司週年慶時,

他都會仔細比較怎麼刷才能拿到更多優惠,

「不同信用卡的回饋上限都不一樣,

假設一筆購物費是 2萬元,

但如果拆成 2筆金額刷卡,

就可以從不同張信用卡得到更多回饋。」

他曾與櫃姐分析拆單後的刷卡回饋,

經過試算,找到最合適的刷卡方式,

也令櫃姐感到新奇。


不同於一般刷信用卡容易花錢無限度、

造成儲蓄破口的迷思,關韶文認為,

如果經過規劃且將錢用在必要花費,

刷信用卡除了可獲得回饋,

還能聰明省錢。

「無論金額多寡,我都會詳細地記帳」,

至於如何記錄信用卡帳款,關韶文建議,

即使是下個月才須繳付的刷卡費,

也要記錄在當月支出帳目,

以避免當月預算超支。

說起預算,

身為 20代的關韶文以自身經驗與年輕小資族分享,

可以將每月薪資分成 3等份,

比例為:40%生活費、40%儲蓄、20%理財

(包含保險及投資),

「不過還是要依照個人情況分配,

像是在外租房的人,

生活費比例可能就需要再拉高。」

 

理財hen好懂

帶你掌握最新理財資訊👇

 

 

靠自己當「富一代」
快樂是人生最大目標

樂於帶給觀眾笑聲、正能量的關韶文,

現今不只積極地瘦身,

也逐步打穩理財基礎,

從裡到外散發出屬於他的獨特光輝,

「雖然股票、基金這些我不是很懂,

但不排斥每一個學習機會」,

他分享,

人氣投資理財YouTuber柴鼠兄弟

是他吸取理財知識的前輩,

經由柴鼠兄弟深入淺出的解說,

讓他更了解一些投資觀點,

同時提升自己的理財力。


談及財務目標,

關韶文不加思索地說:

「沒有特別遠大的目標,

就是點餐時可以不用看價格吧!(笑)

為人爽朗、直率的他,

其實最大的願望就是快樂過生活,

即使財務自由後,

仍然要持續經營人生、做好每一件事,

「別羨慕富二代,立志成為富一代」,

關韶文用這句話勉勵自己與《Money錢》讀者,

努力打造充實、有趣的精彩生活。

 

 

 

(首圖來源/關韶文臉書;撰文/李亞珊)

本文及內文圖 出於 Money錢

 Money 錢 156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

 

 

接續上一篇末段,

這對小資男女到了 30歲結婚,

兩人合計已經存了超過 200萬元。

這已經不只是人生第一桶金了,

而應該可以看成好幾桶了。

一人存太慢,

所以年輕時好好談戀愛非常重要,

因為兩個人一起存,才能快速累積。

有了 200萬元,我想很多人都躍躍欲試,

希望把錢拿去股票市場來快速累積財富。

不過,我卻不同意這個看法,

反而認為應該先求「保值」,再求「獲利」。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怎麼保值?

一是買保險,二是買房子。

保費支出,相對購置房產的開銷當然少得多,

而且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共識,

所以我先略去不談。

買房子?還是租房子?

我想這是所有年輕人都必須要面臨的重大決定。

時下媒體的主流思維就是「年輕人怎麼買得起房?」

理由之一是薪水只有 22K,

連生活都成問題,哪有可能買房?

理由之二是就算薪水不只 22K,

但帝寶這種豪宅每坪動輒兩、三百萬,

即使不買豪宅,

台北蛋黃區每坪 1百萬上下還是跑不掉,

哪有可能買得起?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理由。

如果你的薪水真的只有 22K,

而且一輩子都這樣,當然買不起,

但是你如果努力工作,

不要整天希望不勞而獲(買投機股、玩期貨),

薪水一定能逐年增加,

所以不要老拿現在的薪水

來否定自己未來可以買房的能力。

如果你還在上大學,

卻整天玩樂,不好好學習,

以為自己會是下一個學歷不高

但照樣能賺大錢的郭台銘,

屆時進入職場,當然只能領 22K 。

 

 

 

第二個理由更可笑。

上面提的這對小資夫婦,

30歲存到 200萬,只要不買車,

在大台北地區以外的城市,

買個 30坪左右的房子,

大概都足以支付當地房價的 3成到 5成了;

如果在大台北地區,買個 20坪的房子,

應該也能支付 2成的房價了。

若以大台北地區為例,

誰叫你要去買帝寶?

誰又逼你要去買蛋黃區的房子?

 

媒體總愛找房產專家來分析房地產問題。

這些人只有一個論點,

就是買房子一定要買在好地段,

才有增值空間。

這個論點絕對沒有錯,

但我估計 90% 的人一生只買得起一間房子,

「買得起」比「能增值」重要得多。

再以大台北地區為例,

如果你想買的房子沒有電梯、

沒有停車位、離捷運站有點遠,

只要年輕人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

就有機會買得起。

 

 

我舉一個認識的年輕人為例,

他買的 30坪老公寓,

沒電梯,沒停車位,

位於汐科火車站附近,

離最近的南港捷運站還要坐一站的台鐵區間車,

總價 700萬元,

扣除他準備的 140萬元自備款

(比我前面設算的 200 萬元還少呢!),

其他 8成銀行貸款,每月攤還 2.5萬元,

夫婦合計月薪只要在 6萬元左右,

應該不會造成他們太沉重的生活負擔吧?

這個總價,也不會讓人完全絕望吧?

 

別再被成天唱衰台灣的媒體恐嚇了。

近兩年來,房價已經出現明顯回檔的跡象,

而且也轉成買方市場,

正是精挑細選的好時機。

如果像前述那位年輕人,一個月付 2.5萬元,

約略相當相同坪數一個月的房租,

那又何必租房子呢?

 

當然,有人認為拿 200萬元去投資股票,

可能可以賺更多,

但誰能保證投資股票一定能「獲利」?

買房只要不是買在

過度被題材炒作的地區,

它的波動性一定比股票小得多,

當然就比較能「保值」了。

 

 

 

不要做一輩子的屋奴?

我是四年級後段班,

也就是俗稱「戰後嬰兒潮」的一代。

因為在威權體制下長大,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父母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傻傻地照著做。

該結婚就結婚,該生小孩就生小孩,

該買房子就買房子。

現在的年輕人取得的資訊太多,

什麼都要評估,要不要結婚?

要不要生小孩?要生幾個?

要租房子?還是買房子?

 

我 30歲時,夫妻倆年薪加起來約 70萬元,

買了一棟 1,000萬元的房子,

換算下來,要不吃不喝 14 年,

加上當年銀行貸款利率更高達 10%以上,

我也從來沒想過要租房子。

當年若不買房子,

用同樣的錢買晶圓雙雄之一的聯電(2303),

現在就只剩下 100萬元了。

 

我們當年根本沒評估,

買了再說,房貸壓力反而成了努力工作,

在職場力爭上游的最大原動力。

現在的年輕人太精於算計,

一想要不吃不喝那麼多年,

就決定不買房子,先享受再說。

現在很多年輕人主張租房子的理由是

「不要做一輩子的屋奴」。

說來也是振振有詞,因為沒有房貸的壓力,

生活當然可以過得比較舒服。

手上錢多,購物、吃飯、旅行、買車,

都不必斤斤計較,生活的品質和品味,

絕對比買房子的同輩朋友高出許多。

但是,這些花費可能都是短暫的享受,

或者是折舊快速的資產,

很快就成過眼雲煙,

哪裡比得上一間房子實實在在的「保值性」呢?

 

 

2種方法可養老

一生租房子的人當然不會是屋奴,

但得一輩子看房東的臉色,

難道不是另一種屋奴?

買房的人終有苦盡甘來的一天,

租房的人卻可能是先甘後苦,

因為一旦年紀越來越老,

可能就不會有人願意再租給你了,

請大家千萬不要輕忽這個嚴重性。

 

此外,現在市面上太多投資理財的書,

書名都在強調「報酬」,

因為沒有出版社會願意凸顯「風險」兩個字,

所以大家都會認為「作者能,我為什麼不能?」,

還有自認為不要一輩子當「屋奴」,

再透過積極的投資就可以快樂過一生。

殊不知高報酬永遠伴隨著高風險,

大部分的股票怎麼可能有「保值」的效果?

就算有,股性也非常牛皮,

結果大家都不屑一顧。

 

再舉剛剛我提到那間

我在 30歲買的 1,000萬元的房子,

現在起碼值 2,500萬元,

如果我把它賣掉,搬到高雄去住,

生活品質幾乎一樣,

而且或許 1,000萬元還可以買到更大的房子,

剩下的 1,500萬元就可以好好開心地拿來花了。

這其實是最簡單、最傻的退休理財術,

但如果你沒有房子,

就必須保證你一直很聰明,

而且絕不會得老人癡呆症。

 

如果你不願意改變已經習慣的生活環境,

也就是你不願意搬家,不願意換房子,

你就可以去跟銀行談「以房養老」。

這個方案就是把你的房子抵押給銀行,

然後銀行每個月會給你生活費,

而且你還可以繼續住在自己的房子裡,

直到你往生為止。

 

很多老年人手上沒有現金,

就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變現,

這樣就不用向子女伸手要錢,

讓你能有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得好:

「人不會苦一輩子,

但總會苦一陣子。

許多人為了逃避苦一陣子,

卻苦了一輩子。」

各位小資男女們,現在醫學發達,

大家都有機會活到 100歲,

但失去工作的年齡又不斷的提前,

萬一你在 50歲就失業,

屆時如果你連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

請問你要怎麼活到 100歲?

醒醒吧!

不要追求小確幸,要追求大夢想,

才能擁有真正樂活的一生。

 
 

經濟日報 記者游智文

房地產掃瞄

經濟日報 記者游智文

2020-10-15 14:36

立委高嘉瑜、內政部長徐國勇近日在立院舌戰實坪制,館長加入砲轟徐國勇不要臉,讓國內建案公設比過高問題,再受關注。有人上網詢問,為什麼現在房子公設比都要做到33%、34%,引發熱烈討論。

營建署表示,公設比是業界售屋用語,法規沒有這個名詞,沒有定義,也沒有相關規範。地政司表示,在建物權狀上,就是登記主建物.附屬建物、共用部分,沒有所謂公設比,近期實價揭露新增的建坪單價計算,也沒有公設比這樣的用語。

 

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一般認知,公設比就是共用部分除以建物總坪數(公設+主建物+附屬建物)再乘以100%。譬如一間權狀總坪數30坪房子,共有部分若10坪,公設比就是33.3%。

 

由於法律沒有規範,公設比可以28%,可以33%,可以40%,甚至高到50%以上。建商私下表示,關鍵有二,一是社區要做多少公共設施,一樓lobby愈大,圖書館、ktv、三溫暖、交誼廳等休閒設施做得愈多,公設比就愈高。

 

第二,在於建商怎麼分配共用部分面積。譬如地下室車道、走道,建商可以分給車位面積,不列入公設,但也可以因為垃圾集中場在地下室,大家要到地下室倒垃圾,把走道列入公設。

 

另外像是防空避難室,安全梯、機電設備等,這些不計入容積,但可登記的面積,業者都可以自行調整要怎分配。

 

業者表示,同一案子蓋好要出售,業者可以把公設比設在35%,也可以是33%,甚至為了促銷,調到30%以下。現在大家比較能接受33%,因此多數建案公設比都在33%上下。

 

房地產教授張金鶚表示,現在虛坪登記情況不合理,但完全實坪制也不合理,因為公設仍必須花成本興建,公設比高低仍一定程度反應社區品質。他認為,政府要改革,除了從資訊完整揭露下手,也應推動建物、公設分離計價,雙管齊下,才能解決虛坪問題。

 

※本文由經濟日報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