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已於 1993 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 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 2026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增長後,因事故或疾病導致身體出狀況、生活無法自理的機會也跟著增加,再加上少子化,不想帶給子女太大負擔等考量,都成了近年來失能保單在台灣熱賣的原因;但是市面上失能險百百種,如何挑選成為重要課題,錠嵂保經表示,掌握四大重點就可挑選適合自己的失能險。

不少人失能險、殘扶險傻傻分不清楚,民國 107 年修正了「保險法」,把用語統一稱做「失能」,相關保單也從「殘扶險」改為「失能險」或「失能扶助險」。失能險是保障因疾病或意外而喪失工作、生活能力的保險,在先進國家相當盛行,跟意外險相比,失能險多了「因疾病而失能」的保障,重要性不言而喻。

許多人常認為失能多為意外傷害所造成,但其實不然,人到中年,身體狀況走下坡後,如果發生青光眼、白內障、中風、糖尿病、帕金森等疾病,都可能影響身體各部位器官導致失能。根據調查,因後天疾病而失能的人約占總失能人數六成左右。

失能除喪失工作能力外,還可能得請人長期照顧,必須倚賴充裕的經濟來源才能支撐生活,可說是人一生中會遇到的大風險之一,最該運用保險來轉嫁。失能險的「一次性給付金」可先解決失能發生時驟增的龐大支出,許多商品還附有每月扶助金,在失能後按月給予數萬元當做生活開銷和照護費。

失能不只發生在老年,據統計,在失能人口當中,65 歲以上老人約占 38%,其它 62% 都是 65 歲以下的人口。這意味著即便是青壯年,仍有很大機率發生失能,錠嵂保經建議,失能險越早買越划算,如果沒有規劃這方面的保單,當身體罹病而影響生活時,除了自身陷入困境外,還容易拖垮家庭,而其它的保險也很難用來支撐長久的失能生活。

挑選失能險商品時,需注意以下四重點:

失能險迷思多 投保掌握四大重點。(鉅亨網資料照)

重點 1:一次性給付金

失能險的理賠依照「失能等級表」來判定,當判定失能後,保險公司會先給付一筆較大的失能保險金,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一次性給付金」。通常這筆錢會用在醫療、買輔具、或建立無障礙空間的花費上,對失能初期的困境非常有幫助,必須有足夠的額度才行。有的商品在 1 至 11 級失能時,都會理賠一次性給付,但也有些商品只賠 6 級以上較嚴重的失能,挑選時應仔細評估。

重點 2:每年 / 每月扶助金及給付條件

按月或年度給予的保險金,供未來生活用,乍看下,好像給付越多次越好,但其實還得看該保單的每月扶助金是否會依失能等級表而打折。例如同樣六級失能的情況下,甲商品保證給付 200 個月,但只付「完全失能扶助金 50%  x 200」,而乙商品保證給付 180 個月,但保險金為 100% 不打折,那麼選甲商品也不見得就較好。雖然說這往往也會反映在商品保費上,但投保前還是得清楚保單上扶助金的打折情況,才不會跟自己以為的保障有所落差。

另一重點是扶助金的給付條件。發生失能時,有的保單會在失能診斷確定日後就給予扶助金,而有的保單規定必須在診斷確定日後繼續生存數個月以上才給付,甚至有的時間要求更高,這也是要仔細考慮的差異點。

重點 3:保證給付

假設某張保單上寫著:扶助金「保證給付」180 個月。那被保險人萬一只領了 120 個月便不幸過世,這時就會貼現,改由受益人領取剩下 60 個月的錢。反之,保單若沒有註明「保證給付」的話,那就是被保人失能後,限度內活多久就領多久。

保證給付的商品近年來陸續停賣,如果很重視這項保障的人建議趁早規畫。倘若買到沒有保證給付的失能險,又想留錢給家人,再搭配定期壽險也是一個好方法。

重點 4:豁免範圍

當被保險人不幸失能後,後面未繳完的保費也不必繳了,這就叫「豁免」。豁免的判斷標準跟失能等級有關,有的商品只要失能都豁免,而有的商品較嚴格,要到 6 級失能才可豁免。對消費者來說,自然是 11 級失能就能得到豁免的保單比較有利。

失能險推薦終身還是定期?錠嵂保經表示,如果要低保費、高保障,通常定期會比較符合需求。但失能的情況更多發生在中年和老年,這時買定期險不僅變貴也有諸多限制,因此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較妥善的做法是在年輕時買定期的失能險,等到壯年經濟能力較好時,轉往購買終身失能險。或是買較少額度的終身失能,再搭配拉高每月扶助金額度的定期保單。

錠嵂保經強調,失能險主要保障失能後的生活,因此要讓每個月領取的扶助金足夠支撐平日開銷和照護費,至少 4 萬多元以上比較安心。失能前可能會經歷意外或疾病,所以平時的意外險、重大疾病險、住院醫療險也是基礎保險,建議找專人針對自身條件一次規劃好,才能精算各種費用,不致有多餘的開銷。

原油價格戰開打,拖累美股,也對高收益債券,或稱垃圾債,產生令人擔憂的衝擊,高收益債有很大一部分包含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油價暴跌也導致能源 ETF 大幅下挫,例如美國石油指數基金 (USO-US) 下跌 25%,SPDR 能源類股 ETF(XLE-US) 下跌 20%,SPDR 標普油氣開採與生產 ETF 下跌 37%。

 垃圾債ETF受油價戰衝擊暴跌 僅這檔倖免於難  (圖片:AFP)

能源產業是大多數垃圾債券 ETF 的重要組成部分,舉例來說,iShares iBoxx 高收益公司債券 ETF(HYG-US) 的投資組合中約有 12% 為能源債,SPDR 彭博巴克萊高收益債 ETF(JNK-US) 的投資組合中有 11% 為能源債。截至週一收盤,HYG 下跌 4.3%,而 JNK 下跌 4.7%。

能源債務現在面臨的危險是違約風險上升。石油價格越低,石油、天然氣公司從其勘探和煉油活動中獲利的難度就越大,業內普遍認為此類活動的收支平衡點是每桶 40 美元,但現在價格已經低於 30 美元

儘管許多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已經減少相關的生產,但很難永遠持續下去,且若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公司違約的風險也將持續增加。對於該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壞消息。

去年,能源垃圾債券違約就已經達到 9.5%,幾乎是整個垃圾債券違約率的三倍。此外,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截至 2019 年 12 月,有近 25% 的能源債務陷入困境,因此存在更高的違約風險。

不過,對於關注垃圾債的投資者,有一檔垃圾債 ETF 在其投資組合中沒有任何能源持股,就是總資產 3,390 萬美元的 iShares iBoxx 高收益不含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債券 ETF(HYXE-US)。

實際上,HYXE 擁有與 HYG 一樣廣泛的美國垃圾債持有,只是在持有的資產中剝離了能源相關,剩餘的權重則重新分配給其他產業。由於並未持有能源相關持股,HYXE 免受了的市場的屠殺,與週一下跌 4.3% 的 HYG 相比,HYXE 僅下跌了 2.9%。

台塑四寶今 (10) 日公布第 1 季財報,僅南亞小賺,其餘三寶均轉虧。台塑、台化也下修本季展望,由於受疫情影響,各國擴大實施封鎖措施,需求持續萎縮,估第 2 季營收將不如第 1 季;南亞則受惠疫情帶動遠距辦公等趨勢,電子材料需求升溫,看好第 2 季營收將持平首季或微幅成長。

台塑 (1301-TW)

台塑董事長林健男上月原預期,第 2 季營收將較第 1 季成長,不過,他今日表示,受疫情持續蔓延影響,大部分國家鎖國或封城,4、5 月需求持續萎縮,市場供需充滿不確定性,因此修正上月看法,認為第 2 季營收將較第 1 季微幅衰退,但仍需視疫情後續發展而定。

林健男指出,雖然中國疫情已緩解,內需逐漸回溫,但歐美疫情失控,導致中國加工外銷訂單減少,加上東京奧運確定延期,運動產業消費動能劇降,不利石化原料需求成長。他認為,若疫情在第 2 季獲得控制,預期下半年全球經濟可望復甦,但若疫情持續至下半年,將加深對今年全球經濟的傷害。

 

林健男表示,第 2 季市場需求仍不樂觀,加上 3 月底中國市場石化庫存偏高,預期全球石化業者將被迫減產因應,台塑第 2 季開工率便由上月原預估的 92%、調降為 84%,與第 1 季持平;雖然第 2 季為石化產品需求旺季,但疫情失控導致需求降溫,營運恐旺季不旺。

此外,因應防疫,台塑第 1 季優先供應國內防疫物資所需原料,包括醫療機構使用的 PVC 輸血袋、點滴袋、醫療手套,PP 點滴瓶、針筒、藥水瓶、防護衣與醫用口罩等,所使用的 PP 不織布、環保可回收 HDPE 鼻樑壓條、彈性纖維耳帶等原料。

南亞 (1303-TW)

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認為,由於各國擴大實施封鎖措施,經貿活動驟停,重創消費需求,客戶也停機減產,採購心態保守,需求減少,加上化工產品受油價下挫影響,價差不利影響,預估 4 月營收將較 3 月衰退。

雖然電子材料為南亞需求相對強勁的產品,不過,吳嘉昭指出,中國電子業積極復工,加上遠端通訊等相關設備需求增加,但疫情在歐美地區蔓延,使原先台灣獲中國市場轉單的挹注,因各國封城而消失,電子材料營收微幅減少。

展望本季,吳嘉昭表示,原預期中國企業復工後,需求能大幅反彈,加上沒有春節假期影響,營收可望明顯成長,但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各國擴大封鎖,東奧等各項大型經貿活動取消或延後,不確定性因素升高,且若影響時間過久,經濟情勢惡化,全球失業人口增加,市場需求將由遞延轉為消退,復原所需時間將拉長。

另一方面,全球原油需求大降,產油過剩,加上中國石化產能大幅擴張,不利市場行情,影響化工、聚酯等產品營收。不過,吳嘉昭指出,各國嚴格管控措施下,加速線上教育、遠程辦公、網購等商業模式發展,同時結合 5G 特性,將為電子產業帶來新一波需求動能,預期電子材料營收可望成長;整體而言,估第 2 季營收將持平首季或微幅成長。

台化 (1326-TW)

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表示,原油及主要石化產品價格 3 月份均創新低,比較過去 10 年最低價位,僅丙烯、丙酮、PVC 和 ABS 尚未破底,除受疫情全球蔓延衝擊,油價崩跌更是雪上加霜,讓石化產業措手不及,市場能否恢復還是要看油價及疫情,而疫情是關鍵,若全球持續封城、凍結市場活動,即使油價磋商有進展,若缺乏需求拉動,市況依然嚴峻。

洪福源指出,主要經濟大國為防疫,凍結人民流動,對終端消費影響極大,從 3 月底起,消費性產品延遲交貨、毀單持續擴大,加上東奥延後一年,連品牌廠也加入,此趨勢向上蔓延之下,石化下游產品如塑膠、纖維及中游乙丙烯、PX、SM、PTA、苯酚等,都難逃萎縮,此情勢估 4、5 月會發酵,第 2 季營運不容樂觀。

洪福源預估,4 月營收將再下滑,在中國與台灣石化產品開動率將降至 79.4%,塑膠調降至 71%,銷售量可能再小幅下滑,售價則持續低迷。至於第 2 季因 4、5 月不樂觀,估營收將不如第 1 季。

洪福源也強調,市況低迷之際,市占率最重要,也是台化第 2 季營運重點重點,新冠肺炎疫情使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巨大變化,消費需求、形態也會改變,對遠距溝通及居家設備將有進一步需求,3C 及家電、防疫、健康設備將逐漸增加,業務需配合爭取,而疫情過後,以往國際分工的形態必將改變,市場架構也會重新調整。

台塑化 (6505-TW)

台塑化總經理曹明指出,4 月 9 日產油國減產會議結果,OPEC + 達成 5、6 月每日減產 1000 萬桶,下半年每日減產 800 萬桶,2021 至 2022 年 4 月維持每日減產 600 萬桶,但仍難使油價大幅反彈,主因為需求受疫情影響大幅衰退,基本面仍疲弱。

煉油事業方面,曹明預估,第 2 季亞洲柴油需求展望低迷,庫存難以去化將逐步影響柴油價差;航空燃油需求第 2 季也偏弱,價差保持弱勢;在美國各州管制情況下,汽油需求大幅減少,也提高西方汽油往亞洲移動的可能,價差將持續弱勢;整體而言,成品油受疫情影響,第 2 季價差將維持疲弱,煉油廠 4 月因年度定檢,維持每日 35 萬桶運轉。

烯烴業務方面,曹明指出,近期石化原料價格受疫情影響,下游需求疲弱,價格續創新低,但因原料與輕油價格跌幅,較石化產品深,因此輕油裂解廠仍可維持獲利表現;輕油裂解廠預期 4 月提升至 95% 運轉,5、6 月視疫情控制與需求情況,彈性調整產能利用率。

重點摘要

1. 危機是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雖然危機百百種,但我們能從中發現一些共同線索。

2. 從過去的危機中獲取教訓,包括確保您了解自己的投資組合,並避免去猜測市場的底部。

3. 其他經驗包括剩餘投資,尋找優質企業(會強勁復甦的)以及尋找墮落天使。


危機是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過去 30 年中,我們見證了 1990 年代初期的衰退,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崩潰、2008-2009 年的全 球金融危機、以及 2011-2012 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每個危機都不盡相同, 但我們能從中發現一些共同線索。作為投資人,我們可以從先前的經驗中學到什麼來幫助我們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

當前形勢格外具有挑戰性,因為這不僅是經濟危機,還是健康和福利危機,政府在避免經濟崩潰,和試圖防止醫療系統超出負荷中取得平衡。這場危機十分罕見, 因為它來得速度之快且劇烈:從標準普爾 500 的歷史高點到熊市,這種下跌極度迅速和慘烈。令情況進一步複雜化的是,冠狀病毒已經對需求和供應方面造成了巨大,但無法量化的雙重衝擊,一方面是勞動力和醫療供應短缺,另一方面是石油供應過剩,顯然,現在為令人擔憂的時刻。

從歷史中學習

在當前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哪些先前危機的共同線索? 首先,去風險的過程 中不計代價地拋售、無序市場、預期資產和相關資產的價格崩潰(例如,黃金現在不應上漲嗎?)。在個別股票中,預期風險係數 (beta) 變得不可預測,就像先前危機那樣(換句話說,價格發現的機制已失效)。這使投資人感到沮喪(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錯誤),也為定價錯誤帶來了真正的機會。最重要的是,上述的跡象提醒,熊市正在消耗殆盡我們的理智和情感。

考慮到上述條件,以下五個建議可幫助您在這個非常困難的時期,生存下來並恢復成長:

保持耐心
 
不要試圖一次解決全世界的問題。在上述提到的市場危機中,自然而然會立即查看整個投資組合或覆蓋範圍列表,且思考如何正確預測市場方向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即認為基本面的證券分析是沒有意義的,但這是不正確的。對公司的了解越多,對口袋名單的投資就會越有信心。當我們走到最後,這些分析最終會得到回報,保持專注並將投資流程分解為可管理的環節。

避免預測 

沒有辦法找到市場的最低點,又何必要為做這些預測而努力呢?樂觀地開始新的一天很容易,但在午後陷入市場情緒總是顯得愚蠢。無論別人聲稱什麼,沒有人擁有預知的能力,因此請避免沉迷於此。

持續投資 

承擔風險並持續配置資產。當反轉到來時(在這裡不稱為底部),我們認為這將是有威力的,大部分潛在的上漲,將在有限的幾個交易日中進行,因此會很容易錯失投資機會。在我之前提到的所有熊市週期中,轉折點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明顯,而底部出現時的鐘聲從來沒有響過。

監控品質 

不要陷入價格下跌的困境。在證券選擇上,我們總是做一個相對的賭注,但回想起 2009 年,反彈最大的是 "優質股"(我知道這是一個主觀的詞)。優質股票現在具有足夠的潛在上漲空間,無需承擔現有資產負債表槓桿的風險。從 2008 年至 2009 年的模式可以看出,一旦資本重組,股票就可能成為多頭股,但增資對現有股東的稀釋卻是痛苦的。

注意墮落天使 

對於那些操作以小型股或高收益債券為主的人來說,我記得 2008-2009 年危 機中的另一種模式是經濟規模較大和 / 或評級較高的公司,其市值(或評級) 被壓縮為小型股或垃圾債。這些公司在可以提供機會,但同時也是指標下跌的風險來源。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其中許多公司很快恢復了中型甚至大型股的地位。到目前為止戰術是這樣。但是,策略意義也很重要。新的週期正在形成,將會有新的趨勢和新的市場領導者出現。在這一點上,不可能判斷所有趨勢,但至少我們正處於財政擴張的新時代。在美國,迄今宣布的財政刺激措施約佔 GDP 的 7%,並且還在上升;在英國,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主席 Robert Chote 最近表示:「現在不是對公共部門的財務感到困惑的時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連續 5 年的預算赤字超過 GDP 的 20%,這是正確的做法。」出於這些原因,我要冒險猜測超低利率時代即將結束。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真正優質的公司很稀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Hendrik Bessembinder 在 2016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例如從 1926 年到 2015 年,在接受調查的 26,000 檔股票中,其中 86 檔股票報酬占全市場總報酬的 50%。頂尖的前 1000 家公司(不到總數的 4%)在這段時間內創造了 100%的收益,以好價格購買到好公司的機會更加罕見,我們目前正處於這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