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020年18 

(圖片純屬示意)

 

文 / Stella

 

2019年,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台灣掀起一陣熱潮,

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思覺失調症」

開始受到關注,

也有越來越多人站出來

為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而去年 7月,

發生了思覺失調症患者鄭再由

殺害警察李承翰的事件,

10個月後的現在,一審判決無罪,

這個消息一出,引爆了社會大眾的情緒。

關於「精神障礙者殺人是否有罪?」

再度引起討論,

我們將從不同角度探討這個問題,

也反思該如何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鄭再由殺警事件經過

2019年7月3日晚上8點,

鄭再由搭乘台鐵從台南到台北的途中,

因為被列車長發現沒有買票要求補票,

鄭再由拒絕補票,甚至情緒失控大聲咆哮,

到嘉義站時通知駐站警察李承翰上車處理,

不料他卻被鄭再由

以一把預先藏好的「紅柄嫁接刀」攻擊,

左腹部中傷,第二天不幸身亡。

 

鄭再由為何被判無罪?

檢察官以「妨害公務導致公務員死亡」、「殺人」罪嫌

對鄭再由提起公訴,

嘉義地方法院在 2020年4月30日

作出了第一審判決

根據刑法第 19條第1項規定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

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

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白話文是「因為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

導致在行為時無法辨識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人,

不用被處罰。」

但根據刑法第87條第1項規定

要求他強制治療5年,

並要求 50萬交保。

 

行為當下處於急性發病狀態

法院之所以判斷他無罪,

主要是因為法官認為

案發當時鄭再由處於

「思覺失調症」急性發病狀態,

會動手攻擊正是因為

被病症的幻想症狀所驅使,

導致當下無法辨識自己的行為違法,

所以依法認定沒有責任能力而「不罰」。

 

而之所以會認定他是急性發病

主要是透過鄭再由偵查時的供稱、

相關證人的證詞裡

得出案發前兩天到當天

他的各種「被害妄想」狀況

包括妄想友人設計整人遊戲要害他、

被人謀害想詐領保險金

最後上車沒有買票

也是因為他妄想自己被跟監,

覺得嘉義有人要害他

所以當員警要求他要下車時,

鄭再由以為員警是害他的人的同謀,

因此把他殺了。

 

 

 

引起社會不滿的原因

根據上述內容

可以看出法官的確依法判決

但是聽到這個判決

還是引發社會大眾不滿:

「殺人居然不用償命?」、

「這不是恐龍法官是什麼?」

第一時間的反應幾乎都是如此,

因為「殺了人卻被判無罪」,

光聽這句話,就讓人感覺非常不合理,

讓人產生「那麼法律是用來幹嘛的?」的想法。

 

另外,每當發生這種事,

總會聽到有人說「又是精神疾病」、

「那之後只要殺人都說有精神疾病,

是不是就沒事了?」等等的說法。

也有不少網友斥責

法官只憑著一份精神檢驗報告

就做出判決非常不合理,

更有人質疑這個案子的鑑定醫師的專業…等等。

 

為什麼精神疾病殺人

可以被判無罪?

相對於這些批評的聲浪,

也有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出面

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這次的判決,

對於「為什麼殺了人卻被判無罪?」

主要原因是刑法要處罰的對象

是有「刑事責任」的人,

處罰這樣的人,才有刑法上的意義,

就像不只是精神障礙者,

年紀未滿 14歲的兒童,

對於許多事情的判斷能力不夠,

所以被視為「無責任能力者」,

這樣的人,犯罪時也不會被刑法處罰,

這次的判決,法官的確是依法行事,

也委託了專業鑑定機關處理,

對此,呂秋遠律師也說:

「我們不應該讓法官

變成一個依照輿論判刑的人。」

如果覺得責任原則有問題的話,

我們應該找從修法改善,

而不是一味的罵法官。

 

精神疾病與犯罪的關係

不少人擔心這次的判決,

會讓以後犯罪的人都用精神疾病來脫罪,

但許多精神科醫師、患者親友、

機構服務人員都表示,

思覺失調症是很難偽裝的,

一般人很難理解和想像他們的感受,

他們會產生妄想、幻覺、幻聽,

就想像有人一天到晚在耳邊告訴你,

「這些人,都是要害你的人、

你看!他想要用藥毒你、

她想要害死你,然後詐領你的保險金!」

沒有病識感的人,更會聽見這樣的聲音:

「你沒有生病,其他人要你吃藥,是想控制你!」

這些症狀都需要通過專業醫師的判定,

並不是只要說自己有精神障礙,

就能夠被判無罪。

 

但這個疾病不是有些人口中的「免死金牌」,

根據資料顯示,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壽命

比一般人少了十到二十年,

數據指出,長期受到疾病的干擾,

他們的自殺危險率高達10%,

呂秋遠律師也在貼文中提到:

「約有百分之一的人,

會一生中有至少一次的機會罹患思覺失調症。

只有不到5%的殺人案件

與思覺失調有關,

95%的殺人案都是正常如你我的人犯下的,

例如情殺、錢殺、仇殺。」

 

 

 

事件反思:

(一)民眾多了解精神疾病

這次結果出爐,讓許多人擔心的是,

要是出現了更多其他類似案例,

卻不會被判刑,

監護年限最高只有 5年,

那社會上是不是其實還存有許多不定時炸彈,

無法負責任,卻可以在外面任意遊蕩殺人?

會有這樣的想法,一部分原因出自於

我們對思覺失調與精神疾病的不理解,

思覺失調症患者

剛開始會出現一些「正性症狀」

也就是剛剛說的幻覺、妄想…等等

之後會出現情緒不穩定、

無法與人社交的狀況,稱為「負性症狀」,

一旦我們對於這樣的反應缺乏理解,

就誤以為那只是叛逆期、一時情緒不佳,

因而錯過初期的就醫機會,

那等到病情變嚴重時,將會更難以治療。

越早發現病情,越早接受治療,

就越有機會復原、重新融入社會,

 

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越嚴重,

越是讓真正生病的人不敢承認自己生病

而不敢就醫治療,

這樣的歧視眼光

有時候反而是害他們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

 

(二)政府應該加強社會安全網

所謂的社會安全網

目的是扶持每一個有差異的人,

讓每個不同狀態的人

都能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

國家的社會安全網是否健全?

就要看政府是否有所作為,

有沒有推動精神疾病犯罪治療監護機構的設立?

如何妥善觀察需要被觀察的人?

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

包括加強社福照護、治療及監護,

曾任精神科病房護理師指出

在台灣,一位公共衛生護理師

可能要負責追蹤70-300名精神病患,

這還只是他每天處理的業務之一!

需要增加社福資源預算,

盡可能讓所有個案都獲得關照,

讓社會去接住每一個生病的人。

 

除了政府以外,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一些力量

完整我們的社會安全網,

例如:親身投入相關機構、照護工作,

了解精神疾病、實質的關心身邊的人,

或者是呼籲、推動政府完成相關的機制…等等,

唯有我們與政府共同努力,

才有可能建構一個安全的社會。

 

(三)修法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也該思考法制是否不夠完善?

才會讓這次的判決,

出現各種看似不合理的樣貌,

包括精神鑑定的機制是否明確?

強制治療年限最高只有 5年嗎?

是否應該提高強制治療的年限?

這些都是立法院與行政院

應該共同解決的根本問題,

不該讓判決的法官從此被貼上恐龍法官的標籤,

甚至讓民眾不信任、討厭司法。

 

(四)提升獨立思考能力

最後,我們認為

雖然現在是言論自由的時代,

我們可以隨意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言論,

但也因為網路的便利,

一個錯誤的觀點、資訊,

也會被快速傳播

而造成一個巨大的傷害,

這也提醒了我們

「一件事情,

你永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它。」

唯有找出事情的根本,

並且設法解決,

才能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6月 2020年4  收藏
 

什麼是好公司?對我而言,

會賺錢且能穩定配發股利的,

才算是好公司。若是公司

受景氣影響很大而賺錢不穩,

或公司尚在研發但還沒賺錢,

就都不在我的好公司名單之內。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像是浩鼎(4174)

三年前還曾高達七百多元,

還未曾獲利,尚在研發階段。

非常有可能是我國未來的明星企業,

但因為還未獲利,當然也沒有股利可領。

這種公司留給創投公司

和賺差價的去投資,我是不會碰的。

 

另一類會保持距離的公司

像是所謂的概念股。

不久之前的 3D 列印概念股、

太陽能概念股和被動元件之類的產業,

各種媒體天天大張旗鼓的宣傳,

現身的專家和所謂的老師們

都像合唱團般口沫橫飛的一起歌頌。

但因為個人所知有限,

對這些公司的現況和未來發展

都不清楚或是沒有研究過,

不論這些股票

被形容得有多吸引人,就是不碰。

因為這些都不是巴菲特眼中的好公司,

如果他來投資台股的話,

他不會投資自己不熟悉的行業。

以下我個人認定好公司的特質:

 

1. 大型公司且

維持一致的獲利能力。

我並未認真去限定股本一定要多大,

但一定是上市超過兩年的公司。

有的公司在上市前的財務報表

會經過美化,

等上市後營運就沒之前那麼好。

用兩年的時間去觀察,

比較能確定這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

一般上櫃和興櫃的公司

我通常會敬而遠之,

因為不太能確定是否值得長期投資。

 

2. 擁有良好的經營團隊。

 

 

 

3. 簡單易懂的企業。

這對於一般投資人很重要。

創造自己的被動收入,

沒有必要弄得太複雜,

也不須花太多的時間

去搞懂一個陌生的產業,

除非自己有興趣去鑽研。

 

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樂

和吉列刮鬍刀都是不需要

再進一步解釋的產品,路人皆知。

我持有的統一(1216)

是天天在街頭巷尾都可以接觸到的,

星巴克、7-11、康是美、黑貓宅急便等

都是屬於統一的,

個人也對這家公司有著特殊的感情,

所以我是買進後持有,有機會在買。

 

4. 持續的競爭力。

按照巴菲特的說法,

競爭力就像是護城河,

又深又寬的護城河保護著公司,

不讓其他公司能夠輕易地攻城掠地,

甚至把其他競爭對手擋的越遠越好。

 

最近抓娃娃機店

如雨後春筍般的在街頭巷尾出現,

以無人商店的模式在經營。

多次經過發現,

還真的是無人店,連顧客也沒有。

這種好像只要有些資本

就可以經營的行業,誰都可以加入,

就好像是沒有護城河在保護著,

大家競爭的就只是

誰的資本夠雄厚,誰的氣夠長。

這種一窩蜂的現象

在過去一直不斷地在街頭上演著。

早年高雄隨處可見的棒球打擊場、

保齡球場、葡式蛋塔專賣店、

泡沫紅茶、烤小饅頭攤等,

都曾風光一時到現在已成記憶。

我們股市也會有這種現象,

太陽能或光電概念股

也曾是投資人心中的寵兒,

更早的網路概念股也是有同樣的命運。

最後,能脫穎而出的

還是具有真正競爭力的好公司。

 

一般而言,具有持續競爭力的公司

不是資本雄厚,就是一直研發

保持技術領先,

還擁有優秀的管理團隊,

讓公司一直保持領先的位置。

就像在面對 2020 年新型冠狀肺炎,

好的領導團隊會帶領公司

挺過這次危機,優秀的團隊會面對危機,

將之轉為機會而使業績更上一層樓。

這就讓我想起股市的名言:

好老師帶你上天堂,

不怎樣的老師引你住套房。

 

 

 

5. 董監持股大於 10%。

一家公司董監事持股多寡,

代表他們對公司的信心。

自己都一直在賣自家的股票,

怎麼可以讓一般投資人

能放心地長期持有。

感覺好像是船長帶頭跳船了,

其他乘客能不去搶救生圈嗎?

 

玉山金(2884)除了董監事持股穩定,

其中高階主管也都長期

擁有股票當作退休金。

除了一直穩定成長,這也是

我長期買進和持有玉山金的理由之一。

 

若覺得前述的五個特質還是太過繁瑣,

我會建議投資人去找個領域中的龍頭。

會成為龍頭的公司幾乎都是好公司,

像是台積電(2330)

它在晶圓代工的領域中

已經是居世界的領導地位。

絕對符合我們買進持有的第一個原則,

只是現在的價格稍微貴了些,

尚不符合買進的第二個原則。

我的經驗是,

股市幾乎是天天都在上下波動,

跑短線的和做波段

賺差價的都會隨之起舞。

但是,公司每年要配發多少股利,

卻不受股市震盪的影響。

想要用好價錢買到好公司的股票,

心中自有一把尺,

採取人棄我取法,

也就是巴菲特常說的:

「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在實際操作時,

我一定謹守買進的原則。

若不是符合好公司的條件,

我就不會再去看價錢。

儘管價錢再低,

我也不會買進持有。

謹守這個紀律,

就不怕接到天上掉下來的刀子。

因為好公司的股價

也許會一時委屈,

但早晚會還給我們公道的。

 

本文及內文圖摘自:

我45歲學存股,股利年領200萬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者:謝士英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William)

(圖 / shutterstock)

7月 2019年8
 
 
 
收藏
 

 

投資人都希望能夠找到長期績效穩定的好標的,

讓自己的財富穩健增長,

隨著過去熟知的標的,

如中華電、中鋼等已不再適合存股,

現在該關注哪些具潛力、適合長期投資的個股呢?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別憑好印象買股

時代變遷速度太快,

傳統的中華電(2412)、中鋼(2002)

以及公營行庫等退休養老股已不可靠,

像中華電連續 4年在獲利、股利、

財務報表上都快速下滑,

而且 4G投資還未回收,現在又面臨 5G的挑戰,

根本很難期待它的獲利會更好。

 

中鋼也是一樣,國際鋼鐵市場競爭激烈,

近年來只有今年(2018 年度)每股配息 1元,

其他各年度都起伏不定,未來挑戰更是劇烈,

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一枝獨秀的榮景了。

 

公營行庫更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的大小弊案,

造成投資人難以計數的損失,

尤其面對數位金融的崛起及科技金融的挑戰,

公營行庫更顯得步履蹣跚,

實在很難期待它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至於台塑四寶,

因為早期占據優勢的競爭地位,

新參與者已無立足的機會,

早已形成寡占市場,

不論它們再怎麼「老化」還是賺錢,

只是價格是否合適,投資人要自己思量。

 

 

留意長期營運穩健

股價不高的績優股

科技事業變遷太快速,

而且專業難懂,國際競爭激烈,

像台積電(2330)這種獨占鰲頭

且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

在台灣畢竟是少數,

投資人在挑選存股標的時務必謹慎,

如果不夠了解,寧可保守面對。

 

一般來說,

台灣較適合當長期定存的標的,

還是以長期績優的金融股,

如玉山金(2884)、上海商銀(5876),

或營運長期穩定的公股行庫,

如兆豐金(2886)等為優。

 

另外,油電燃氣或電子通路股,

是比較穩定的投資標的,例如山隆(2616)、

新海(9926)、大台北瓦斯(9908)等,

每天成交量不大,但是拿來當定存股,

卻是許多會計師默默在布局的財務規劃;

而聯強(2347)、敦吉(2459)、增你強(3028)、

文曄(3036)、豐藝(6189)、大聯大(3702)等

通路股,只要掌握買價不貴,

都是很好的存股標的。

 

選擇存股標的之前,

務必多打聽了解公司治理、企業文化等問題,

如果企業文化不佳,勞資糾紛多,

員工流動率高,負面新聞頻傳,

公司黑函滿天飛,或不重視環保,

公司營收、獲利無故長期衰退等都是警訊,

要特別留心是否值得列入存股標的。

 

特別要多打聽公司負責人的人品,

如果緋聞不斷、是非糾葛不清,甚至掏空公司,

這類標的絕對不適合列入存股名單,

否則遲早會惹出大麻煩,造成投資上的損失。

 

 

 

分散投資
規避風險的不二法門

至於負責人對待股東的作風,

也是需要考慮的重點,

不少上市櫃公司負責人,

坐擁大量資本公積、未分配盈餘,

每年分配的股利卻是少得可憐,

這種公司也不適合存股。

 

還有,

要盡量避開景氣循環股,選擇民生必需品,

比如賣豆腐的中華食(4205)、

賣沙拉油的大統益(1232)、

賣農藥的興農(1712)皆獲利穩定,股利也相對平穩,

可以讓投資人安享退休生活。

 

分散、分散、再分散,是規避風險的不二法門,

不僅銀行、保險公司推動業務奉為圭臬,

更是投資人存股必須重視的原則。

除了存股標的要分散,

產業也必須分散,以避免風險集中。

但是,存股標的也不要多到族繁不及備載,

零亂一堆,那就頭大了。

 

複利的威力及定期存股的效益,

各媒體報導討論已多。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好好規劃長期存股,

退休金靠自己,別再指望政府。

《業績-半導體》品安4月營收為1.04億元,年減9.90%

時報新聞   2020/05/08 15:59
 

【時報-快訊】品安(8088)4月營收(單位:千元)

項目 4月營收 1- 4月營收

109年度 103,681 629,590

108年同期 115,072 545,812

增減金額 -11,391 83,778

增減(%) -9.90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