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退休理財書的人通常是理財達人,

我年輕時是理財阿達,照理講沒資格說嘴,

但話說回來,我已離開職場十五年,

期間不但溫飽無虞,還能遊山玩水,

總資產不減反增,

實際經歷的參考價值應該不比紙上理論差。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田臨斌(老黑)

 

理財失敗的兩個教訓

之前說過我四十歲前所有投資理財

唯一沒賠錢的是放定存(如果那也算投資),

其他不管股票、放貸、房產、基金,

一律全軍覆沒,

有段時間我成了公司裡的反風向指標,

同事間流傳:投資前最好先打聽一下

Roy最近買什麼,就賣什麼;

Roy賣什麼,就買什麼,準沒錯!

事後回看,我覺得自己不但不倒霉,

反而可算幸運,

因為那些失敗全發生在年輕、賠得起的時候,

如果是現在,人生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更重要的是,我從那些失敗經歷中學到兩個關鍵教訓,

1.理財不是選項,2.理財不是賭博。


不是選項的意思是,

上班族只靠存錢一輩子不可能財務自由,

必須鼓起勇氣從事有一定風險的投資;

不是賭博則是說,

投資必須以穩定成長為前提,

高回報必定高風險,較接近賭博,

不適合以退休為目標的投資理財。

 

三十年間,定存利率從9%一路下滑

我只花了五年認真準備就達到財務自由目標,

除了職涯最後幾年的高薪外,

穩當投資理財是另一關鍵。

當時因為買房所以現金儲蓄不多,

每月收入則用定時定額方式買基金。

一旦退休,拿到退休金第一件事是繳清房屋貸款,

無債一身輕,

儲蓄則調整為多數放外幣定存,

少數買債券型基金。

 

我的做法有時代背景,

現在很少聽說有人用定存理財,

但你可知道三十年前的臺幣定存利率多少?

九%!三十年來一路下滑到現在連一%都不到。

十五年前澳幣和人民幣定存利率都超過五%,

對要求回報率不高的人來說,

理財其實是件輕鬆如意的事。

至於利率有沒有一天重回高水準,世事難料,

不要太短視。

 

 


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投資賠錢?

通常不出兩個原因,1.貪,2.短。

當年的高利率代表其他投資方式預期回報更高,

沒有足夠定力很容易被人性中的貪念帶走。

大家都知道複利效果強大,

要獲得就必須把時間拉長

短時間內追漲殺跌本來就不容易賺錢,

即使運氣真的很好,

在對的時間買對又賣對,還是失去時間紅利。


FIRE族通常以五%年回報為目標,

和我的做法不謀而合,算是相當保守。

另有一派用七%當假設前提,未嘗不可,

預計達標時間更可因此縮短,但其他負面變數,

如通貨膨脹或支出水準增加也可能抵消效果,

訂出計畫並確實執行最重要,

過程中隨時可做相應調整。

 

FIRE族適合的2種長期投資產品

(CM編按:FIRE全名為 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

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現代FIRE族面對的銀行利率比我當年低得多,

不管理財達人有何奇術妙招,

這麼低利率水準下,

要確保年平均至少五%長期穩定回報,選擇必定有限。

個人建議長期投資兩種產品,

一是ETF(股票指數型基金)

臺灣、美國或全球都可以。

另外一種則是近年多家金融機構推出,

以退休理財為目標,名為「××退」的基金產品

各家名稱稍有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

以上兩種理財產品費用都較低,

都具有儲蓄兼增值的特性,

也都符合FIRE長期複利,分散風險的要求,

可以挑選其中之一,或兩種都投。

 

臺灣退休保險制度不如其他已開發國家完善,

必須「自力救濟」才可填補多數人退休理財的需求空缺。

至於個股、黃金、期貨,甚至比特幣之類理財方法,

一般來說並不適合普羅大眾,

更不適合FIRE一族。

各種理財書可以多看,各種理財信息可以多聽,

多了解金融原理和產品特性有利無害,

但看得越多相信你越會發現,以上所提兩種產品,

雖然簡單,卻是最適合FIRE一族的做法。

 

 

 

FIRE後如何搭配投資組合?

一旦FIRE成功,投資組合是另一回事,

這時少了儲蓄和增值需求,

重點是保值和固定配利,

個人建議投資多年期外幣定存、

債券型基金、大型企業海外債,或ETF,

比例可隨時調整,貨幣也要分散。

此外,不懂的東西,回報過高的東西,不要碰,

工作有固定收入,投資失敗可以再來,退休經不起。

房產部分,我雖然退休後從賣房賺到錢,

但原因並不是眼光好或運氣佳,

而是選擇居住地的結果。

人生買過幾次房,每次都只為自住,

不管市場漲跌都不受影響,

逮到退休能自由選擇居住地優勢,一舉獲利。

個人建議儘早買房,但目的是自住而不是理財,

FIRE後盡快還清貸款別再碰房產,因為風險太大,

當房東則太麻煩。


總而言之,FIRE的目的是

儘早開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準備過程中冒些計算風險(calculated risk)是必要的,

但不要把理財搞得太複雜,

挑定標的物後嚴守扣款紀律,不要三心二意。

與其把心思和時間花

在沒有獲利保證的金錢遊戲中,

不如浪費在必定能為生命帶來美好的事物上。

 
 

2020 年即將結束,隨著外資休假去,大型權值股的股價波動也趨於平緩,但這並不表示就沒有值得操作的股票了。12 初隨著航運類股的題材出現,長榮(2603)陽明(2609)等相關類股就如同搭上雲霄飛車一樣,一路向上衝刺。但現在再去追高航運股,似乎有點那麼不划算,那身為散戶的你,年底前還能從哪裡賺取波段財呢?從兩指標下手找出下一個中小型飆股吧!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文 / William

 

只會看價說故事?
真高手看的是籌碼

股市中俗話說得好,「新手看價、老手看量、高手看籌碼」,一家公司不論經營多麼好、營收多麼讚、基本面多麼穩固,若資金沒有進來,股價依舊不會有向上的漲勢。因此,有沒有主力與三大法人的進駐,才是牽動一檔股價上揚的關鍵。

 

台股市場作為一個淺碟型市場,三大法人挾帶著龐大的資金,一旦資金進駐一檔股票,將能對股價影響甚鉅。其中對於股價影響最大的法人為外資和投信,這兩大法人大量買進的個股,勢必都是在有基本面支撐與後事潛力的公司。

 

找出法人買賣超

關鍵時間是 1600

台灣證券交易所會在股市收盤後的下午 4 點公佈當天三大法人的買賣超資訊,當大盤處於多頭格局,有法人加碼的股票可以漲得更持有,搭配著相對應的題材,可能會有長達一個月或更久的上漲。

 

若要決定哪檔股票最適合下手,最好選擇投信、外資雙雙進駐的股票,該檔股票的上漲機率相對來說會高上許多。而依照公司股本大小的差異,可從下表了解到 3 種不同判斷籌碼主力的狀況。可在下手股票前,確認好標的類型再確認相對應的法人是否進駐了。

 

標的類型

依哪個法人進駐為優先

台灣50成份股

外資

中型100成份股

投信、外資同樣重要

股本小於40億的小型個股

投信

資料整理:CMoney

 

 

 

指標 1、主力進駐

法人是否連 3 天買超

一檔股票的起漲,大部份都在於大量資金的法人進行表態所推升的,當法人由賣轉買,該現象還不能是曇花一現,至少連續3天的買超,使大量的股票集中少數大戶上面,一旦籌碼集中下,股價將很有機會易漲難跌。

 

指標 2、量價關係

先有量才有價

許多初入股市的新手總會只注意到股價的漲幅,卻忘了實際上股價飆升是一項股市的結果,並非過程,真正影響到股價波動的是突破性的成交量。若想要追逐飆股,需要先認清成交量與股價之間的關係,當三大法人有著大量資金進入時,會在短時間內造成高成交量,將有可能是過去一周成交量平均值的兩倍。此時該檔股票不只股價會飆升,更會因為籌碼集中,帶動一波上漲行情。

 

股海博大精深,儘管上述兩大指標不完全保證搭上每檔飆股,但對於想要賺取波段財的散戶來說,了解籌碼面來選擇進出標的是格外重要的。

 

關於「股票跟 ETF」,你可以學更多:

 

本文為CMoney編輯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者:CMoney編輯 / William)

(首圖來源:CMoney)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拔管

 

文/Ryan

 

幾年前,政府開始推動年金改革,

在立法院進行審查時,

場外上千民眾包圍立院抗議,

警方也在周遭布滿拒馬與龍蛇。

過去許多人都想說用月退的方式,

可以「活越久,領越多」,

但其實生命不是自己能決定的,

有時候子女為了領你的 18%利息,

寧可讓你躺在病床上「不能動」,

也要讓你「不能死」。

 

註:本文以 2014年新聞做延伸,

探討你我都可能面臨到的長照議題。

 

繼續看下去…

 

 

 

老校長子女為了領他的退休金

讓他靠呼吸器躺在病床上

《中央社》報導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秀丹曾表示,

子女為了領 18%利息退休俸,

有位老校長 7、8年來靠呼吸器

飽受無效醫療的折磨,也不肯拔管,

讓老人安寧善終,儘管看似殘忍,

但政府卻無法依據現行法規,

管理這樣的現象。

 

這位老校長全靠著呼吸器撐住生命,

因為他的退休俸月領新台幣 8萬元,

就算要住在呼吸照護病房,

每月要花上 2.5萬的費用,

但扣一扣,每月還可以淨領 5.5萬元,

所以家人寧可讓他躺在那邊,

也不願拔掉呼吸管線。

 

 

 

兒女為了領下個月的錢

硬打強心針救回生命

此外,據《蘋果日報》下方網友留言說,

她媽媽是一位護士,在長照領域做了 20年,

許多兒女為了領退休金,

讓他們躺在病床上「受折磨」,

看到的案例已經太多了,

她表示,儘管覺得痛心、家屬無情,

但當事者自己陷入這樣的處境,

不做防範才最可悲。

 

她曾聽說過一個例子,

有人為了等到下次領錢日,

硬打強心針把心跳逼回來,

就為了拖那個時間,

反正一切都是依法行事,

醫護人員也只能無奈看著病人,

被自己的兒女折磨。

 

 

 

當然不是每個軍公教的家庭都是這樣,

但確實有這樣的案例在,

假如你的子女真像上述例子一樣,

真的會活的很痛苦,

他們並不是要你繼續活下去,

而僅僅將你當作提款機而已,

趁你還有意識,還能動的時候,

做好相關分配,不然到時候,

你的子女恐用無效醫療的設備,

讓你躺在床上,

完全沒有「決定的能力」。

 

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本錢:

 

本文為CMoney官方編輯整理新聞撰寫

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