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亞洲各國的教育制度有著以下兩種通病:

1.重視硬實力(知識)。

2.出社會後無法將知識與工作接軌

目前世界趨勢要的是學科能力+軟實力,

但亞洲教育制度、社會風氣,

卻長期無視獨立思考與應用的培育。

聰明的家長們,

若真的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就別再逼著孩子「為了成績」死背課文…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作者: 船津徹 

 

世界標準:光會讀書是不行的

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取得平衡是最重要

 

到目前為止,

我們已經看過了歐美與亞洲多個國家的例子。

像日本、中國、韓國這類深受儒家影響的亞洲國家,

在教育上的共通點就是「成績至上主義」。

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情況稱為偏重於硬實力。

 

亞洲孩子只會「死讀書」、

「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

我長年從事教育工作,

一直以來接觸形形色色的亞洲人,

我發現亞洲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

那就是「死讀書」外加「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

 

這就是家庭教育上偏重硬實力所導致的結果。

不過,我在前面已經提到,

光是在是非題的筆試得滿分,

在國際化社會裡是行不通的。

 

美國大學考試

分數只是其中一項標準

舉個例子,

考試分數在美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裡,

只不過是評量學生能力的其中一項標準。

除了考試分數以外,

還會參考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

像是領導能力、社交能力、

協調性、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用綜合性的評量標準來決定是否錄取學生。

 

在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入學考試當中,

就算學生在一個

稱為 SAT 的是非題考試裡得到滿分,

最後也有可能不錄取。

因為如果只用考試結果來決定錄取與否,

錄取的學生便會傾向於相同類型的人。

 

由於美國的大學深信多樣性可以創造新的價值,

因此他們會考量人種、學科能力、

人格特質、能力等項目,

並從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決定是否錄取一名學生。

他們從自身大學的悠久歷史中學到,

只要讓擁有不同價值觀和文化的人們聚在一起,

讓學生各自不同的意見激起火花,

在人格特質方面便能獲得成長,

培養出優秀的領導者。

 

 

 

亞洲學生 指控哈佛

不錄取成績良好的亞洲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一四年十一月。

有六十四名亞洲學生指控哈佛大學處理失當,

指出學校考試不錄取那些成績良好的亞洲人,

卻錄取了成績不佳的西班牙裔和非洲裔學生。

這項指控被美國教育部駁回。

 

理由是哈佛為私立學校,

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決定要錄取哪些學生,

因此並沒有處理失當的問題。

 

我一再強調,

孩子需要的就是「自信」「思考能力」「溝通能力」

這三項能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

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

簡單來說,

這套理論主張人的智能

無法單純用 IQ(藉由測驗數值化)來測量,

人類擁有多元的智能。

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擅長的項目,

也有不擅長的項目。

所謂的 IQ之外的智能,

就是像音樂、運動能力、

社交能力、領導能力等方面。

 

這些可以彰顯孩子的特色和強項,

而要走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也必須建立在這些基礎上。

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加德納博士說: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聰明,

而是在哪些方面聰明。」

能夠了解自己的強項並加以提升,

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

這就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重點整理:各國的教育方式比較

北歐:全世界教育水平最高

★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

父親的職責顯得相當重要。

★7歲以後

由父親教導小孩如何接觸這個社會。

 

美國:用讚美的方式協助孩子自立

★當孩子有所成長或完成一件事情時,

讚美孩子能幫助孩子獨立。

★讚美時要具體提到好在哪裡,

可以更加提升孩子的長處。

 

韓國:全世界最熱衷於教育的國家

★雖然國際化的程度較高,

但在教育上過度偏向讀書而導致許多人受挫。

 

中國:「溺愛」和「壓力」並存

★溺愛小孩能建立自尊心,

帶出孩子的積極性。

★但是,也有很多孩子

因為學前教育帶來過大的壓力而一蹶不振。

 

印度:培育出大量數理人才,

活躍於世界各地

★原因在於不講求背誦公式,

而重視心算以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

 

亞洲各國的通病

★亞洲各國在教育上都偏重硬實力(知識)。

★目前的世界趨勢是要學科能力+軟實力。

本文摘自《世界標準教養法》

作者: 船津徹  / 譯者: 邱心柔 /出版社:方智

(圖片擷取自:Tony Tseng@Flickr,圖片純屬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