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鞏固人脈的最好方法,
從來不是討好,而是讓自己變好!
因為人走到一定高度的時候,
別人會主動把你畫進他的人脈圈子。
同時,你也會成長得更好,並且發現:
除了維持人脈,
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卡西
難得有個清閒的週末,
本來是打算睡懶覺的,
結果被小艾的電話吵醒。
她在電話另一端對我喊:
「快起床快起床,今天去農家院吃農家菜。」
於是我趕緊起床洗漱,
攜家帶眷地往約定的地點衝。
小艾生孩子後
辭掉工作,當全職媽媽
要說小艾,
她最近的狀態完全恢復了學生時代的隨心所欲,
開始不按常理出牌了,出去玩都不提前說,
會玩心有靈犀這一套了。
沒辦法,誰讓我比她更不可靠呢,
所以交朋友這事,完全是緣分。
其實小艾最初結婚那幾年,
過得是很不盡如人意的。
那時候,小艾還是一個奮鬥在加班第一線
卻薪水平平的小職員。
懷孕以後,因為條件有限,請不起保母;
反正小艾的薪水也不算太有吸引力,
索性辭了職,在家安心待產。
生完孩子之後,又在家做起了全職媽媽。
小艾這個全職媽媽一直當到孩子過了兩週歲,
在這期間,她自己成了活在朋友圈裡的人。
全職時期,小艾的固定生活模式
就是早起去菜市場買菜,
然後做早飯,陪孩子玩,做中午飯,
哄孩子午睡,陪孩子玩,再做晚飯……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就是除去假日裡一家三口出去玩的狀態,
日常生活基本就是日復一日的重複,
枯燥而乏味。
她唯一的樂趣就是發動態
特別在意按讚、留言
小艾最大的樂趣,就是發布動態,
然後等著按讚和留言。
由於她不上班,不能出去玩,
也沒有機會結交新朋友,
所以原來的那些朋友,
就成了她這兩年全部的社交。
與其說小艾是在意那些點贊和評論,
不如說,她其實是害怕連這些人都失去,
害怕她的生活從此一個觀眾也沒有,孤單冷清。
所以,她時不時地發些孩子的照片,
講講育兒的趣事,或者感慨下自己的無聊,
然後努力地給別人按讚留言。
她內心清楚地知道,
她已經在現實中失去了很多朋友,
生活圈子一再縮水,
她無法承受網路裡再次失去一些人。
哪怕這些人,有的只是萍水相逢,
有的只是按讚之交。
她很恐慌,彷彿這是她與外界的唯一聯繫,
一旦失去,就連點樂趣都沒有了。
小艾努力維持的這個圈子,
其實很小,
翻來覆去也就是那些人,
以至於每次她發了動態,
都能猜到誰會留言,誰會按讚,
誰會安慰,誰會漠然。
這讓她抓狂,就像明知道自己的致命傷是什麼,
但為了眼前的生活,
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在傷口上撒鹽;
傷口疼起來很要命,
可不疼吧,又擔心它會爛掉。
小艾說,看到我們上班覺得羡慕,又覺得遙遠,
感覺自己隨時就要與社會脫節了。
言詞間很是傷感,我們只好安慰她,
全職媽媽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好的陪伴,
對孩子童年時期好性格的養成,是很有幫助的。
小艾笑笑說,
是啊,對他有些幫助,
可是對自己全無幫助。
我想了想跟她說:
「其實孩子現階段是很好玩的,
你不如調整狀態,或者請父母來幫幫忙,
趁著寶寶睡著或者玩耍的時候,
自己也充充電,學習點特長之類的,
這樣等孩子大了,
再找工作也不至於太盲目。」
我記得當時小艾回覆我:
「時間不夠用啊,完全顧不上。」
因此,這個提議就不了了之了。
她努力討好親友
人家卻不看在眼裡
誰知沒過多久,
小艾打電話給我,說欺人太甚。
原來,她把朋友圈裡那一套維繫感情的方法
用到了實際生活中;
她努力地想要跟婆家親朋好友搞好關係,
不論去誰家,都是大包小包的禮品帶著,
畢恭畢敬的態度對待,
生怕這些親戚覺得她不好,以後就不來往了。
我說:「你不應該如此卑微啊,
大家都是平等的,感情也應該是相互的。」
小艾說,是的,可惜她用錯了方式。
婆家的一個親戚,跟小艾走動得比較頻繁。
但小艾後來發現,每次去親戚家串門,
小艾都會帶著東西,
可能是水果,可能是蔬菜,
也可能是孩子的玩具。
哪怕帶著幾盒優酪乳過去,
也幾乎不空手。
但是,那個親戚來小艾家,基本是不帶禮品的。
小艾的心理很不平衡,
又覺得完全是自己的錯,
人家也沒要求自己帶禮物啊,都是自己多事,
所以人家不回禮又有什麼可挑剔的。
說到底,是自己心態不對,
孤單無聊得太久了,以至於稍微有人示好,
就趕緊成倍地回報人家。
可是,你把對方當成你無聊生活的好朋友,
對方的交友重點卻並不在你這裡呢。
不滿現況的小艾
開了一間安親班
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小艾不再發朋友圈,
也不給我們按讚留言了。
彷彿一下子,
就從我們的視野之內消失而去,
幾乎找不到她的蹤跡。
打電話給她,
小艾說,她辦了一個安親班。
她不滿於自己的現況之後,
終於開始尋找適合一邊帶孩子一邊做的工作。
小艾所住的社區,對面就是一所小學,
由於下午放學早,
很多孩子的父母沒辦法從公司趕回來接孩子,
大多都找了安親班的老師去負責。
小艾前後考察了好幾天,
發現學校附近只有一家安親班,
於是,她把自己家的客廳重新布置一番,
開始了招生計畫。
以她的學歷和水準,
輔導、教育孩子寫作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因此,沒多久,就招上來兩個小學生,
小艾很興奮,
一邊負責監督兩個孩子寫作業,
一邊等著他們的父母來接。
推己及人,小艾對孩子們很好。
晚飯做的有葷有素,
營養搭配合理,還會跟他們玩遊戲。
小艾說,與其說是她陪著這些孩子們,
不如說是他們給了小艾希望和勇氣。
況且,他們寫完作業後,
經常會逗逗小艾的孩子,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艾孩子的孤獨感。
她不再努力維護虛擬圈子
就這樣,父母們覺得小艾不錯,
又陸續介紹了幾個家長過來,
小艾的安親班人數慢慢多了起來。
現在,她偶爾也會發朋友圈,
不光是自己孩子的照片,還有其他孩子的。
只是,她不再費盡心思地
去維護這個虛擬的圈子了。
她不再擔心失去,
甚至有時候刷到別人的狀態,她還會覺得陌生,
似乎想不通為什麼當初那麼炙熱地,
甚至卑微地要留住這些虛擬的情感。
大概是那個時候的她,非常孤獨吧!
眼看著別人升職加薪、自由行走,
而她卻只能圍著鍋碗瓢盆,毫無長進。
固守著小圈子的時候,
很在乎圈子裡的每一個人,
恨不得希望大家成功一塊成功,
失敗一起失敗,千萬別被拋棄。
維持現狀,
幾乎是她能抓住的唯一的救命稻草;
一旦有人超越,她的內心就會失衡。
並不是說她多麼小肚雞腸,
而是,她自身的不確定和不優秀,
讓她無法承受一次次被人落下的滋味。
當初眼光小,是因為自卑
內心的自卑和攀比全部被喚起,讓她痛苦。
可是,當她越來越優秀,
她的承受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注意力也會偏離原有的鼠目寸光。
她在走向制高點的途中,
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有了新的圈子,
見識了更多的人,賺更多的錢,
她會自然而然地尋求更高的角度。
人,走到一定高度的時候,
別人會主動把你畫進他的人脈圈子。
這個時候,很多概念就會顛倒過來;
你會成長得更好,你的心態會變得更好,
你努力讓自己越來越好。
因為你終究會知道,
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