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選另一半?

 

文/Can老大

 

「要怎麼挑選另一半才對?」

眼前是即將結婚的同事,

拿喜帖給我的時候,順便問了這個問題。

我回他:「你現在問這個會不會太遲了?

記得富蘭克林曾說過類似:

婚前睜大眼,婚後閉一隻眼的建議。

現在後面這句,應該對你幫助比較大吧。」

不過如果你跟我們公司大部分人一樣,

還沒有結婚,

那麼第一句的「婚前睜大眼」可能更重要,

也就是你應該睜大眼看什麼呢?

 

 

 

我常聽到人說出類似:

「我的要求不多,只要身高中等以上,

有穩定的工作、看的順眼、

學經歷還OK、個性也隨和就好。

這標準真的不高,

但就還是沒遇到有緣的人。」

如果從數學的觀點來看,

上面五個條件,即使都只需要中等以上,

也是 Top 3%以上的標準,

如果再加上必須是異性、

又要試婚年齡、最後還要被你遇到,

對方還也是一樣的標準在挑選對象,

以上全部都符合,才有可能結婚,

你說這個標準到底算是寬鬆呢?

其實很嚴格!

 

但結婚是要過一輩子的,

你真的該用上述大家都在用的

身高、外貌、收入、

學經歷、個性之類的標準嗎?

對比現在高達 40%的離婚率來看,

有沒有可能大家都找錯方向了,

其實更好的挑選另一半的標準在其他地方?

在《超越心靈地圖》這本書上,

我看到很值得你一試的方向。

 

結婚的另一半

你該找的是心智成熟的人

不論男女,結婚對雙方而言,

都是一種正式的宣示與承諾,

是一種 「啊!終於長大了,

我決定要為自己與另一半或小孩的人生

負起屬於我的責任。」

所以真的要考慮的,絕不只是愛不愛的問題,

更要看這個人的心智到底有沒有成熟到

可以做出結婚這樣長期且重大的決定。

 

什麼是心智成熟?

書裡有一個前提,與兩個特徵,

以下我們就來詳細看看。

 

心智成熟的前提是:

了解人生本質是痛苦的,

並為此做好心理準備。

人從出生那刻開始,

結局就已經註定要死亡。

所謂的「生、老、病、死」

就是用簡單四個字描寫這個苦難的過程,

不但你自己會是這樣,

你也會目睹自己身邊的人經歷這些苦難,

沒有任何人逃得掉。

所以說:人生本質上就是痛苦的,

這並不是悲觀,只是說出簡單的事實。

當一個人成熟到能了解並接受這個事實,

他就知道每天起床之後,

會面對學習、工作、人際、競爭、健康...

等各式各樣的困難與挑戰,

這是人生本來的面貌,

註定要遇到的問題,你無從逃避,

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

最後放下它。這才是成熟的作法。

但如果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人,

他對世界的看法可能完全跟上面是相反的。

 

這個外型看起來像大人的人,

可能還像隔壁家小朋友一樣,

仍問出孩子氣的問題,例如:

為什麼他有、我沒有?

為什麼這件事要我做、不是他做?

為什麼我這麼倒楣,我碰到而不是別人?

這不是我的問題,那是別人有問題!

總之,小朋友的世界觀簡單地說就是:

我不應該有任何痛苦!

這樣的人認為:

這世界應該是美好的、要一切順利。

問題不該發生,尤其不該發生在他身上。

萬一發生了,當然不是自己的責任,

接著就跟小時候一樣,哭鬧一下,

問題就要自動消失!

 

 

 

心智成熟的特徵一:自律

了解了上面人生的預設值就是痛苦之後,

心智成熟的人會開始自律。

所謂的自律是指

主動要求自己用積極的心態

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則表現以下 4個面向:

 

1. 推遲滿足感:

自律的人,並不期待事情立刻解決,

也不期待好事立刻發生,

因此他會要求自己認真花時間,

全心投入去處理。

書裡舉的例子是父母教小孩的情境,

不成熟的做法是父母大吼大叫,

期待小孩立刻做好,

這就是父母自己先無法做到自律、

無法推遲滿足感的表現,

而小孩也會因此學會無法推遲滿足感。

現在有些人,一有空就滑手機、玩手遊、

不珍惜自己的時間,

其實是這種不自律的教育方式

代代傳下去的不良結果。

 

2. 承擔責任

體會到自己有責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不逃避,也不推卸責任。

 

3. 忠於事實

要能確實的解決問題,必須先對自己坦承,

不帶偏見,才有機會看到真實的狀況,

而不只是活在自己的幻覺之中,

那種幻覺最常見的就是,

我是對的,別人才錯。

 

4. 保持平衡

負起自己的責任,

但也不應該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

如何辨別哪些是你的課題,

哪些是別人的課題,

分清楚,保持適當的界線與平衡。

譬如小孩的功課,你應該告訴為什麼該學,

或他學好、壞的後果會如何,

也可以指導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方向,

但至於他自己做不做,

那就是他自己的責任了。

父母不應該硬逼他。

 

 

 

心智成熟的特徵二:愛

到底愛是什麼?

我想這是所有人的哉問了,

什麼是真愛?而他是我的真愛嗎?

我自己的功力還遠遠不到能想透的程度,

以下就摘要寫下作者的想法,提供大家思考看看。

作者給愛下的定義是:

為了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心智成熟,

而不斷拓展自我界線,

實現自我完善的意願與行動。

 

但現實生活中,人反倒會用愛的名義,

在傷害、控制、佔有對方。

舉例來說,有一個媽媽,孩子都已經高三了,

她還是每天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這不是愛,而是過度關注,

也是一種依賴,而且是媽媽在依賴小孩,

她可能會說出類似,沒有你我活不下去的話,

而這樣依賴也會讓小孩的心智無法成熟。

 

至於剛墬入情網的戀人,

那種濃烈的愛情算不算是愛呢?

作者的回答則很簡單:不是!

墬入情網,不是愛,這只是慾望,

是你體內的激素分泌,

是我們的基因要我們繁衍下去而已。

不信你兩個月以後看看,

當體內的激素退潮以後,

那濃烈的感覺還在嗎?

所以說,墬入情網的愛,只是愛的發端,

可能培養出愛,但不能算是愛本身。

 

 

 

真正的愛,

有以下幾個特質:

愛 的對象一定是人、

愛 必須承擔責任、

愛 會關注彼此心智的成長、

愛 是動詞,需要投入與奉獻、

愛 必須且願意承擔風險、

愛 必須尊重對方的獨立性……

看到以上這麼多點,你就知道,

你想找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去愛,

以及期許自己要當個心智成熟的人,

值得對方愛你,

真的是件需要非常努力的事情,

但人天生不就是有點懶,

就喜歡輕鬆一點啊,怎麼辦呢?

 

我也希望這本書到最後能看到,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秘訣,

譬如 3分鐘這麼做,

讓你人見人愛的絕招之類的。

但果然沒有。

 

如果想心智變得更成熟,

抱歉,真的沒有捷徑。

你真的得收起手遊、抬起頭,

面對眼前的困難,

去做延遲滿足的事情,

花時間去解決問題、做自律事情,

用行動來表愛,

最後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愛人跟值得被愛的人。

 

今天的思考題:

1. 挑選結婚的另外一半,你本來考慮的標準是什麼?

看完之後,想法有沒有什麼樣的改變?

2. 你的身旁是否有「認為自己不該有痛苦」的這種人,

想想看可以怎麼做,幫助他的心智變得成熟一點?

 

看更多 Can老大的勸世好文:

 

本文由 CMoney 創辦人撰寫,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Lulu )

( 首圖來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