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請永遠記住:
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助你,
受惠於別人,
一定要心存感激,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視為「理所當然」!
文中的小故事,
帶你看不知感恩的人的下場…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水淼
有一次,聽到阿牛抱怨
他一位有錢的親戚沒有同情心、
沒有親戚情誼、小氣、不會做人……
阿牛和妻子在鄉下以種田為生,
家裡有三個還在就學的孩子,
經濟狀況不大好。
比他大五歲的堂哥跟他一起長大,
現在過得很好。
堂哥十八歲就出外打工,
幾年後回來時,
已經是個有點積蓄的商人。
他利用當地政策承包了一片山林,
在家鄉建立一個生態種植園,逐漸發達了。
堂哥給孩子的紅包少了
阿牛便開始抱怨
逢年過節,
堂哥都會給阿牛三個孩子壓歲錢,
所以阿牛也喜歡和堂哥接近,
因為他總能得到一些好處。
但對於阿牛來說,
他並不認為這是恩惠,
他覺得這是應該的,
堂哥有錢就應該幫助貧窮的他,
況且他們還是親戚。
有一年,阿牛帶著孩子向堂哥拜年,
孩子們收到的壓歲錢比往年少了一千元,
阿牛便悶悶不樂,
心中大罵堂哥太小氣了,
並向妻子抱怨:
「他去年不是才賺了大錢嗎?
怎麼才給這麼一點?」
慢慢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
堂哥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開始疏遠他。
他對堂哥更是充滿了怨言甚至怨恨,
逢人就說堂哥不該這麼做,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都是一個家族的人,
他自己發達了,就不管這些窮親戚了 !
我剛開始聽阿牛抱怨時,
真的有點同情他,
他的經濟條件確實不好,
三個孩子成績都不錯,
如果不及時得到經濟援助,
將面臨輟學的危險。
切記,
別人沒有義務幫助你
然而,他那有錢的堂哥沒有幫他或幫得不夠,
就做錯了嗎?
別人沒有義務幫助你,
如果別人願意幫助你,只能感激;
別人不願意幫助你,
你也不能有任何怨恨。
不要總是期望別人幫你,
即使是你最親的人。
別人的財富,
是他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賺來的,
他有權決定怎麼用,
而且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我曾經碰過一件類似的事。
那天,我走在大街上,
迎面走來一個小孩伸手向我要錢,
看他衣服破舊,兩眼無神的樣子,
我心生憐憫,掏出了幾個零錢遞給他。
剛要繼續往前走,
沒想到他突然一下子抱住我的腿,
不讓我走,並伸出他那又髒又瘦弱的手,
對我說:「阿姨,再給點吧 !」
(或許他背後有人控制)
我對他的同情心,
立刻因為他的難纏而煙消雲散,
他的這種行為實在讓我反感。
一件本來讓人同情的事,
可能因為當事人的貪婪
而變得遭人詬病。
不要把他人對你的「好」
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你得到了他人的幫助,
那麼就心存感激吧!
不要企圖得到更多,
更不要老想著佔別人更多便宜。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
是應該和理所當然的,
每個人有權利幫你,也有權利不幫你。
趨吉避凶是人的本性,
如果一些我們已經習慣得到的好處
突然被取消,我們內心必定會感到失落。
例如,一位同事每天上班都經過早餐店,
而且他願意為你帶早餐,
你會認為這只是舉手之勞。
突然有一天,他說忘了給你帶早餐,
你會很不高興的對他說:
「你怎麼能忘了呢?我都快餓死了 !」
你習慣了他的「好」,
不習慣他的「不好」,
但你卻忘了問自己一句:
「他憑什麼要一直對你好?」
另一天,你發現這位每天「義務」
為你帶早餐的同事,
把帶給你的早餐「自作主張」
給了另一個同事,
或開始為別的同事帶早餐,
你會覺得你的「專利」被別人侵犯,
因而覺得心裡很不舒服。
因為你習慣了他對你的「好」,
不習慣他對別人「也好」,
但你卻沒有問一句:
「他為什麼只能對你好?」
當得到別人的好處時,
接受、感激並回報
這才是正常的人際交往,
才會讓你們的關係平衡,保持良好的互動。
如果你只是接受、接受、再接受、
希望接受更多……
這樣的關係絕對無法保持下去。
你要知道,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循一個「人際互換」原則,
你想要別人對你好,
得拿出一點你的「好」與別人交換。
這要求我們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
也要想到別人是否有某些需求。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之所以不受歡迎,
就是因為他們關注的,
永遠只是自己需要的那部分,
從不主動去想自己是否能為別人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