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亞洲家長都該試試看這個問法:
真的有必要嗎?
Est ce que tu en as vraiment besoin?
還不確定自己喜好的孩子,
會基於「因為朋友有」、
「因為在電視廣告上看過」、
「因為流行」等理由,
對物品產生需求欲望。
這個時候,法國的父母會問:
「真的有必要嗎?」和孩子一起討論。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荒井好子
我們家所堅持的生活方式,
是「反對買的東西破舊之後,
就丟棄的消費社會」,
同時也反對
把孩子當成打廣告或銷售的道具。
放在家中的物品,
都必須是我們夫妻認為「美麗」的東西,
因此,我們家的環境算是讓孩子難以忍耐。
送禮物前先問孩子:
真的有必要買嗎?
對於這樣的父母,
孩子們最早表達欲求主張的東西是「電視」。
那是兒子準備上國小之前的事情。
他想跟其他朋友一樣,可以看動畫節目。
可是,因為電視只要按按開關
便能輕鬆觀看任何節目
──觀看電視的行為太過被動,
再加上動畫大都是暴力性內容,
所以我們夫妻相當反對。
若孩子們想看動畫,
我們會利用週末,
帶孩子一起到電影院觀賞動畫電影。
兒子進入國小後,
變成想要能組裝的機器人。
但我們送給他的,
不是容易製作且便宜的機器人,
而是成品外觀漂亮、
設計複雜的非適齡機器人;
送給女兒的,也不是她想要的芭比娃娃,
而是傳統設計的法國人偶。
然後再向他們說明,
為什麼送的禮物
不是他們想要的機器人和芭比娃娃。
手機也一樣。
兒子進入國中後,
我們持續討論了好幾個月,
最後決定等升上高中之後再買。
生日禮物、聖誕節禮物也是,
總是以我們的想法為優先考量,
所以女兒和兒子雖然會收下禮物,
並親吻我們的臉頰說:
「Merci.(謝謝。)」
表情卻沒有十分開心。
即便是玩具,
我們的禮物也應該不符合孩子的期待吧?
那些東西總在不知不覺間,
成了櫃子上的擺飾,
被他們遠遠拋到腦後。
那麼,當孩子討要物品的時候,
我們是怎麼討論的呢?
我們會先詢問孩子:
「真的有必要嗎?」
仔細確認那個東西是不是真的需要。
如果有多種東西,那就更辛苦了。
因為要逐一確認,再加以篩選想要的東西,
所以往往會演變成一段漫長的談話。
不過,正因為是
「真正想要」的東西,
所以對孩子來說,
那個東西確實是需要的。
讓孩子學習靠自己思考
判斷什麼才是真正想要
在法國,大家會像這樣,
花很多時間去挑選物品,
所以小孩房裡面基本上
不會堆滿玩具或禮物。
或許是因為如此,就算成年後
已經可以靠自己的勞力賺錢,
還是很少人有衝動購物的行為。
只要學習靠自己去思考、
判斷什麼才是真正想要,
並加以訓練選擇的能力,
就不會在充滿欲望的時代中,
感到欲求不滿。
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未必全都可以得到後,
孩子自然能從中學會,
人生並非凡事
都能如自己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