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前線
shutterstock
2020-12-10 16:16
因為市場上的可選項太多,所以買入比賣出更困難。接下來,我為你介紹典型的買入行為偏差,幫你站在更高的視角審視自己的買入行為,了解這些偏差的產生原因和表現,在今後的投資中儘量避免這些偏差。
「漲停敢死隊」事件
先來看股市上一個非常經典的事件。中國的老股民可能還記得「漲停敢死隊」事件。「漲停敢死隊」曾經在中國股票市場轟動一時,是利用人們的買入行為偏差套利的專業團隊。
根據交易所規定,漲幅或跌幅排名靠前的個股,其交易量最大的營業部會被公佈。曾經有段時間,寧波有家營業部經常上榜,這說明這家營業部可能有固定的機構專門運作漲停的股票,於是市場人士給這家機構起名「漲停敢死隊」。這個團隊引起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注意,交易所專門委託高級金融專家西索爾斯(Seasholes)和吳國俊對「漲停敢死隊」做過詳細分析 ,發現了他們的套利手段。
「漲停敢死隊」的獲利策略
「漲停敢死隊」的策略是,在某檔股票的股價第一次達到漲停後將其買入,然後第2天將其賣出。其中,85 %的買入指令發生在股價第一次觸及漲停板的一小時內,而58 %的買入指令發生在股價第一次觸及漲停板的5分鐘內。這種做法並不違規,因為他們不是透過交易把股票拉成漲停,而是看到股票漲停後再迅速買入,這是利用公開信息的正常交易行為。
某檔股票如果發生漲停,其漲停將有很高機率不止一次,那麼追漲停將是一個有效的交易策略。「漲停敢死隊」在股票當天漲停發生的第一次買入,然後第2天將其賣出,所以他們有很大的機會賺到一個漲停的收益。
「漲停敢死隊」的獲利條件
「漲停敢死隊」能夠獲利,有以下2個條件:
第一,能夠買到漲停的股票。這些股票是由那些售盈持虧、過早出售獲利資產,想要「落袋為安」的投資人賣出的。
第二,能夠在第2天將股票賣出去。股票漲停之後,交易所和各大排行榜會公佈資訊,這會吸引一部分投資人關注,最終引起買入。換句話說,「漲停敢死隊」將自己前一天吸收的籌碼有效出售給了慢他們一拍且關注力有限的普通投資人。
專家調查發現,「漲停敢死隊」帳戶的日報酬率為1.16%,但普通個人投資人則在該策略中受損—在第一個漲停時賣出股票的個人投資人,損失了之後股價可能上漲帶來的1.46%的收益;而慢一拍買入股票的個人投資人,由於未來股價回歸,將遭受0.88%的損失。
「漲停敢死隊」利用了什麼交易偏差
顯然,「漲停敢死隊」利用了人們的交易偏差。具體來說,交易偏差有如下兩種:
1 追漲
第一種被利用的買入行為偏差是普通投資人的「追漲」行為。很多人都聽說過「追高殺低」這個詞,這是一種常見的交易方式,因為「漲」是一支好股票的代表性特徵,會讓人做出買入的行動。但個人投資人的追漲行為往往慢人一拍,「漲停敢死隊」就是利用了普通人慢的這一拍來獲利。
那追高殺低的行為錯在哪裡?是投資人判斷失誤,還是反應太慢?都不是。追高殺低本質上錯在「往回看」,投資人總以為歷史會重演,漲的還會再漲,跌的還會再跌。但根據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尤金.法瑪提出的效率市場假說,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資訊,因此認為歷史會重演是沒有理論根據的。
那為什麼「漲停敢死隊」的追高殺低就不是錯誤了呢?因為他們的行為是有意識的,而普通投資人的行為是無意識的,這會導致他們的交易節點不對。如果普通投資人的交易節點能像專業機構一樣準確,那當然可以獲利。在這個案例中,普通投資人與「漲停敢死隊」的操作完全是反向的,這就是專業機構的行為金融交易策略—預測別人的錯誤,並利用他們的錯誤獲利。
普通投資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往前看」,不受過去資訊的影響,否則很容易被專業機構利用。
2 有限關注
第二種買入行為偏差是有限關注。在面對大量資訊時,個人投資人的關注是有限的,他們更傾向於購買那些能夠引起關注的股票。做廣告、上新聞、獲獎等容易引起關注的事件,就可能引起買入。這也被稱為有限關注理論。「漲停敢死隊」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們知道漲停的股票一定會上榜,只要上榜就會獲得普通投資人的關注。
那所有能引起關注的事件都會引起買入嗎?好消息引起買入可以理解,壞消息怎麼也會引起買入呢?這其中既有規則的原因,又有心理的原因。對金融資產來說,壞消息雖然可能引發賣空,但賣空有很多限制條件,例如對股票融券的限制性規定,普通投資人賣空股票比較麻煩,因此賣空很少。同時,不少投資人相信「利空出盡是利好」,壞消息釋放以後就是一種好消息,因此淨效應也是買入。這就是有限關注理論的原理:能引起關注的事件會引發買入。
研究發現,以下3種情況特別容易引起投資人的關注:
第一, 交易量增加。比如,股票放量會引起投資人的關注,放量指的是交易量突然大幅增加。放量的股票之所以會引起關注,是因為投資人覺得這類股票中可能隱含著某種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資訊。
第二,有新資訊公布。比如,公司公布財務報表,上新聞頭條等。但實際上,根據已經公布的資訊再做交易已經晚了。
第三,有極端歷史收益。比如,某些股票上個交易日漲停或跌停;市場上的各種報酬率排行榜(例如「龍虎榜」。編按:中國股市資訊中將買賣雙方激戰最為壯觀的資金進出情況公布出來的排行榜)會發布每個交易日漲幅或跌幅排名靠前的股票。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進入榜單的股票對投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 。
因為投資人普遍存在「追高殺低」和「有限關注」行為,所以在金融市場上才會經常被專業團隊利用,讓專業團隊有了套利成功的機會。可見,市場上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主要運作原理是:一部分投資人會犯錯,另一部分理性人或專業團隊則利用這種錯誤獲利。
其他買入行為偏差
除了「追高殺低」和「有限關注」,還有以下2種常見的買入行為偏差:
第一,熟悉偏差。投資人傾向於重複操作同一檔股票,也就是說,如果這檔股票在上次賣出時是獲利的,投資人會傾向於再次買入,特別是當這檔股票目前的價格又下跌了,投資人會更傾向於買入。這種行為可以用熟悉偏差來解釋:賣出時是獲利的,這會使人產生愉快的感覺,從而更願意再次買入。可實際上正確的理念是,買入時不能總盯著自己熟悉的物件。
第二,攤薄成本偏好。攤薄成本指的是投資人買入已經持有的股票,在某檔股票價格下跌時進行補充部位,在心理上產生成本不斷降低的感覺。這是一種由框架效應和參考點效應造成的交易行為偏差。投資人買入時受框架效應的影響,選擇了自己已經持有的股票,缺乏綜觀全局的視野;同時受參考點效應的限制,投資人總是「往回看」,而不是「向前看」,從而造成越跌越買的行為偏差。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向前看」,並且要能綜觀全局。
作者簡介_陸蓉
得到App課程「陸蓉·行為金融學」主理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連續破格晉升為博士生導師和教授。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期刊社社長;美國康奈爾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跟隨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系統學習了該領域的理論知識;她的行為金融學課在金融投資圈備受關注,碩博課程一座難求。
擁有多年在大型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的實戰經驗,持續追蹤國內外的最新研究進展。
本文摘自三采 《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行為金融學教你避開人性弱點,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