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1H(What、Why、Who、Where、When、How)可用在很多地方,但如何透過這六個項目問出好問題,就是一個需要反覆訓練與思考的事情。
舉例來說,學生在看新聞時問出的Where與新聞無關,反而因為在拆炸彈 – —輪流作答不可重複的活動 – —時,問出「這家報紙的公司在哪裡?」這是一個無關新聞內容、亦無法幫助我們更看懂新聞的問題。
因此5W1H的教學與練習是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只是丟出5W1H希望學生給出好問題,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生活的5W1H:吃冰
我們先從生活決策出發,如果我要買冰淇淋,學生們可以怎麼利用5W1H幫我找到對的、適合我的冰淇淋?
上圖的問題是學生們一起想出來的,這些問題之間其實互有關連,也還能夠再繼續延伸,比如說「生產地在哪裡」這個問題,問生產地是為什麼?代表想知道這個冰的品質、來源,因此還可以繼續往下追問,「冰的製作狀況」、「大家對冰的評價」
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問這些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吃冰,對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有「關鍵題」,意味著可能因為口味而下決定、也可能只是因為方便取得而下決定,在生活中耗費這麼多腦力去思考吃冰的問題,看似很傻,但也是一種自我覺察 — 原來我是因為這樣才選這桶冰 — 雖然這個覺察不一定要緊。
新聞中的5W1H
5W1H在新聞中又該問哪些問題呢?
有些問題是可以在新聞中找到的,或者「應該」在新聞中找到的,若新聞中沒有提到,我們可能需要搜尋的訊息。
我們在兩節課中,分別用他們每天報告的新聞(點名時需說出一則本週新聞)練習提問。
舉例來說,關於肯德基停止提供塑膠吸管這件事情,當我們在問What,除了會知道最明顯的訊息:肯德基有150家門市停止提供塑膠吸管,也會知道肯德基有為年長者、小朋友、對撕開封膜有困難者,索取紙吸管的服務;若準備環抱杯集點,五次可換一杯可樂。
接著繼續往下問,哪裡的肯德基?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為什麼會開始這樣的政策?誰會受到影響?若我們從新聞裡面沒辦法看見問題的答案,就改為上網搜尋。
新聞外的5W1H
有些事情是新聞不會告訴我們的,如果不是系列報導,沒有人會告訴我們,「除了肯德基之外,麥當勞呢?漢堡王呢?」也沒有人會告訴我們「國外的肯德基都是怎麼做的?」所以除了新聞中找得到的資訊,當我們問出新聞中沒有的問題,超出新聞之外,就是深入理解這個議題的開始。
後來我們又做了一個類海龜湯的練習。
我跟學生說:「昨天有個女生在房間哭了」讓學生藉由不斷提問來得到更多資訊,如果學生只是問「發生什麼事?」我只會回答「哭了」,而不會一次給很多資訊,我也跟學生說,你問嫌疑犯「你昨天在哪裡?」他會回答,但你問他「人是不是你殺的?」他一定說不是,所以問問題很重要。
過程中學生的確很多時候在鬼打牆、問不出答案、問得不明確,甚至因為已知資訊太少,自然而然開始推論、揣測、加入個人經驗,我請學生停下來,梳理一下目前已知的資訊,也透過這個動作,看到學生在梳理時能夠有意識地只講「已知的資訊,但不加入主觀看法。」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拒絕揣測。
最後我公布設定的情境,我們一起討論「被漏掉的問題」、「問出來很關鍵,能知道新資訊的問題」,把每一個問題找出來再想一遍,找到那些雖然沒有說,但可被合理推測的重要訊息。
利用5W1H找到盲點
當人們有一個可依循的SOP,就可以避免「沒想到」,但SOP不是為了避免思考而存在,利用方法試圖拼湊一件事情的全貌,接著需要的是利用個人的思考找到「還有什麼沒有寫到」,最後做出自己對於該事件的想法與判斷,也是看新聞時非常重要,幫助思考的方法。
學生也問,「為什麼」好像很常在每個問題出現,這個發現令我很驚喜,的確,在看新聞時,很多時候最重要的,不是現在發生了什麼事,而是「為什麼會發生」,如果你希望某件事情再發生/不再發生,就需要了解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