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去的養生按摩館,

前陣子因為泊車人員離職,

我只好坐計程車過去,

同時也向櫃台反映沒泊車很不方便。

後來按摩館主管告知我已經找到泊車小弟,

於是我又開車過去。

儘管按摩館以前的泊車人員態度也不錯,

但這次新來的泊車小弟,

不僅態度更好,而且非常貼心。

例如,我才第二次讓他泊車,

他就記住我姓什麼,我的師傅是幾號。

還有一次讓他泊車時,

我急著下車把手機忘在車上。

他卻第一時間衝進包廂把手機交給我,

深怕我需要用到手機,也怕手機放在車上,

即使車停在他們自家停車場,也可能會被偷。

那次,我取車時除了給他公定行情小費 200元,

還多了 100元給他。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打巴掌是導火線
收入低才是離職主因

沒想到,隔週我再去按摩,

站在店門口等我的不是那位泊車小弟,

而是另一位稍年長的男子。

我進了包廂就問師傅,

那位泊車小弟不是做得不錯?

客人口碑也很好,為什麼不做了?

 

師傅嘆了口氣說,才昨天的事,

有位客人取車時只給了 100元小費,

泊車小弟很客氣地提醒公定行情是 200元,

結果客人似乎錢帶不夠或是不想給,

惱羞成怒竟打了泊車小弟一巴掌,

然後就上車閃人。

當晚那位泊車小弟就向主管請辭。

 

我聽了也只能嘆口氣說,現在的服務業真不好做,

沒想到這裡算是高檔會館,也會有這種沒水準的奧客。

師傅怔了一下,

糾正我說那位泊車小弟離職不是因為被打,

做服務業的,什麼客人沒看過。

原來,泊車小弟的離職是因為,

最近幾個月開車來按摩的人越來越少,

而且也漸漸有人不想給 200元。

昨天他的離職雖然和奧客打巴掌有關,

但那只是心情受影響,

打巴掌只是離職的導火線,主因是收入的問題。

 

 

 

咦?那現在這位比較年長的泊車員呢?

就不嫌收入少?

師傅說現在這位因為年紀比較大,

而且也才剛來,搞不好做沒多久又要走人。

這雖然是件小事,

但讓我嗅到了一種詭異低迷的氛圍。

 

隔天我和一位在高檔私人診所當主管的朋友吃飯,

她也嘆氣說,

最近那些有錢的患者,

好像也越來越計較自費的明細了,

一直喊自費的藥很貴。

甚至有人來問了半天,聽說沒有健保就直接閃人。

這又是一個相同氛圍的訊息。

 

本來這幾天和很愛吃美食的朋友,

相約去一家剛開幕的高檔百貨公司逛逛。

但出發前那位朋友用通訊軟體告訴我,

說他打聽過那家很有品味的高檔百貨,

雖然引進的店家很有噱頭,但東西特別貴,

而且也沒有什麼新意,

好像把台北人都當成盤子,

他想了半天決定不去了。

 

 

 

還有,

前幾天我和朋友約在另一家購物中心見面,

我把車開進停車場時瞄了一眼收費標準,

天啊,一小時要 80元。

或許很多人和我的感受一樣,

驚覺停車費太貴逃之夭夭。

儘管已經是晚餐時間,但停車場裡竟然空空盪盪的。

我想,

我真的感受到中產階級的消費緊縮訊號了。

那天我和朋友在那家購物中心吃東西聊個天,

一想起貴得嚇人的停車費,於是我催朋友吃快點,

因為我車停在絞人肉吸血汗的地下室裡。

後來,我拿著消費了近千元的發票抵車費,

再去繳費機過卡,竟然還要交 160元。

哎,這 160元可以買兩個超商便當了。

 

這時候,連我也開始心疼這些開銷了,

心裡也默默告訴自己,下次去按摩一定要坐捷運去。

老實說,我們身處的這個,

由財團和資本家建構起來消費主義叢林,

本來就有兩種消費模式。

 

第一種是老百姓最在意的是「生活消費」,

像是加油吃飯房租和水電瓦斯。

接著才是中產階級或中小企業主才會有的第二層消費,

這些不必要,

可有可無的消費被稱為「面子消費」。

 

理財hen好懂

帶你掌握最新理財資訊👇(請點擊圖片)

 

例如,我去按摩館請人泊車的小費,

或是去購物中心的停車費,

或是和朋友吃完飯還要去咖啡廳吃甜點的消費。

例如,韓國是個非常重視面子的民族,

他們生活中開銷真正昂貴的,

其實就是那些非必要

但又不敢省或不能省的「面子消費」。

 

最近韓國又調高了約 10%的基本薪資,

用膝蓋想物價必然又跟著上漲,

想必也會影響到「面子消費」族群縮手,

甚至變成砍手族。

 

然而,但台灣最近也沒調高基本薪資,

為何「面子消費」也跟著縮手呢?

我想,原因不外乎兩個,

一是物價真的漲到讓人受不了,

第二是景氣正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從毛細孔和微血管末端開始衰退,

造成中小企業主和中產階級收入減少或資產價值縮水,

不得不為了 100元的停車小費或多出幾百元的藥費,

把自己搞成奧客。

 

根據某機構調查,高達 64.5%的上班族,

自認目前屬於「低薪階級」,

且超過半數的人,

更是陷入無法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夾縫」困境。

 

因此,

在我感受到「面子消費」漸漸縮手的同時,

我也注意到年輕人或上班族,

大家都在更拼命的搶錢,

為了提高收入,都願意跳出舒適圈,

其實這個舒適圈說來諷刺,

應該改成收入越來越不夠用的「窮忙圈」。

 

例如,那位被打巴掌的泊車小弟,

我想如果他被打還有錢拿,

或許可能還會留下來。

他之所以迅速離職,

應該是他真的看透泊車這行業賺不了錢,

至少短期內無法提高收入。

 

 

同樣的訊息,

我發現最近來我家送餐的外送員,

一個比一個年輕又有禮貌,

臉上都掛著很自然的感恩和笑容。

有一次我和一個 20歲出頭的外送員聊天,

才驚覺原來外送員收入這麼高,

只要全職去拼,

一個月收入可高達 6到 7萬元。

而且,

這位外送員還沒當兵,年收入就逼近百萬。

 

我說過,

新貧庸時代會有 2個訊號:

第一個是消費縮手,

當人沒有錢時,就會看破紅塵,

深切領悟「面子消費」終究是一場空。

 

第二個是低薪族群

都會搶著賺短線財或即時收入,

對他們來說,當下的收入,

遠比什麼工作意義和未來遠景還重要。

這種靠勞力的外送生涯,

就算你能年收 200萬,終究是水桶性收入,

沒有專業技能和累積性,很難有持久性。

 

畢竟,要靠外送賺這麼多,

每天的體力耗損也相當驚人,

一旦生病、年紀稍長或車禍意外,

水桶不能去打水,

家裡水缸就沒有水進帳,

最後老了還是會淪為「下流窮人」。

 

這種現象沒有什麼對錯,

純粹只是「新貧庸時代」,

人們所做出的本能反應罷了。

或許等景氣好轉,

年輕人這種只賺當下不管未來的現象,會有所逆轉。

 

然而,我最擔心的是,

當這種「低薪(凍薪)物價卻一直漲」

的通貨緊縮延續下去,

如果 4、50歲的中產階級,

或像我這種半退休,一直在吃老本的人,

也開始不敢做「面子消費」,

不敢去按摩、逛街、開車,

甚至也想去買台摩拖車,

去接單外送賺生活費時,

那麼通貨緊縮的低迷氛圍,

可能將會在這個人世間停滯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了。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本文授權自 商業周刊  撰文者 狄驤

原文標題:20歲外送員年收就能近百萬,好厲害?別羨慕得太早!「新貧庸時代」來臨,你該懂得2個警訊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

【提醒:本文觀點僅供參考,投資人請自行判斷並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