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
shutterstock
2020-07-15 11:39
特斯拉的股票,一個星期內漲了4成,特斯拉輕鬆地取代豐田汽車,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
有些分析師說太誇張了,一年賣不到40萬輛車的公司,市值比年賣900萬輛車的公司還高,豈有此理。但也有分析師高喊一股5千美金,是現在股價的3倍以上。馬斯克本人相當得意,狂賣大紅小短褲(short shorts),嘲笑看空他公司的投機客。
我本人相當看好特斯拉的未來,但一股1400美金,實在很難買下手。先不管股價,因為想要知道特斯拉和豐田的差別,於是我做了些分析,結果連我自己都嚇一跳。
首先,先講憑什麼40萬輛的年銷售額,可以比900萬輛銷售額的豐田市值還高?當然可能。
股價最簡單的看法,就是未來收益總合的折現,豐田現在一年900萬輛,但以後電動車變成主流,可能就是特斯拉年賣900萬輛,不是豐田。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我開了幾十年的豐田,但以後要再開豐田,還是換特斯拉?買特斯拉的機會比較大,而且這個機會隨著兩者價差越來越小,會越來越偏向特斯拉。
售價走勢:一路降價的特斯拉 vs 越賣越貴的豐田汽車
傳統汽車業,配備越來越多,車越賣越貴。我把Lexus E300h,這款和特斯拉Model 3可以相比的車,查出這幾年的售價走勢,5年內,同款式的訂價就漲了2千美金。就算計入通膨,車子越來越貴,也是明顯的走向。
一個貨品,越賣越貴,不是需求增加,就是供給曲線內移,生產變貴。傳統汽車業的車,越賣越貴,有沒有可能是對汽車的需求爆增?
如果是幾年前的中國車市,這種需求增加的變化,是很明顯的。但美國不是這樣,美國車市沒有需求增加的趨勢。2018年,全美汽車登記有案的總數是1億1100萬輛,約為3個人1台車,但再往幾年看就會發現,這數量,是逐年減少。往前10年,2008年的總註冊數是1億3700萬輛。減少幅度,不可不謂不大。
在冠狀病毒肆虐前,美國年輕人移居城市的趨勢明顯,加上有新科技如Uber、Zipcar,年輕人不開車的比例很高,所以美國人對汽車的需求是在減少。需求減少,車價要跌,而不是漲。因此要解釋車價為什麼上漲,只能從供給面看。生產成本降不下來,才是造成車價反漲的原因。
但特斯拉的車價,和傳統車廠走勢相反,別人漲,他們卻一直降價。Model S的頂級款基本價,短短兩年內,從近14萬,降到不到10萬。很驚人。
為什麼有這樣的逆向走勢?是特斯拉特別嗎?還是有財務上的亂搞?憑什麼馬斯克可以逆勢而為?
一個可能是特斯拉靠著資本市場的募資,不顧生產成本,賠本賣車搶市佔。但我們仔細看財報,豐田汽車的淨利率,大致維持在8%上下,但特斯拉從幾年前的賠本賣車,到現在毛利率已經轉正值,就可以看出,也許一開始特斯拉的確靠資本市場補貼買家,但現在並沒有因為削價,而利率減少。很顯然,特斯拉在市場上的競爭行為,沒有惡劣化,豐田也沒有。
但有沒有可能是銷售方式的不同,造成兩者售價趨勢逆向而行?
銷售模式:網購為主的特斯拉 vs 倚賴代理的豐田
特斯拉沒有用銷售代理,純網購,搭配少少的展示間,就可以做幾十萬輛的銷售,但豐田的三大品牌,光在美國,就有1500家代理。這種依靠中間人的銷售方式,對幅員廣大的美國來說,是車廠生存的必要方式,也是最省資源銷售到全國的方式。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沒有這些銷售代理、銷售業務,大車廠不知道還要再投入多少錢,才有辦法觸及全國消費者。但仰賴中間人,就得讓中間人抽一手。也許豐田的車越賣越貴,是要補貼銷售代理,畢竟銷售業務要花錢請,人工越來越貴的美國,銷售代理也許會擠壓車廠利潤,而逼迫車廠漲價。
但我看了上市的銷售代理公司AutoNation,年報顯示,他們新車的毛利,在10年間由近7%降到4%左右。也就是說,銷售代理不但沒有辦法擠壓車廠利潤,反而是銷售代理,錢越賺越少。車市的競爭,強度相當驚人。換句話說,豐田車的價格上升,和銷售代理的模式,關係不大。
但就算結果是車廠擠壓銷售代理,豐田這類的傳統車業,在先天上,和特斯拉就有4%以上的利潤差距。傳統商業模式,極度仰賴中間人,銀行是這樣,連計程車都是這樣,但現在高科技的出現,一個個打破這些中間人的仲介模式。效率的提升,造福社會,但相對被破壞的行業,就有很多人會丟了工作。
如果全美國買車都像買特斯拉一樣,幾百萬和汽車銷售相關的工作,轉眼就沒了。也因為這樣,就算豐田想要把這4%的利潤拿回手裡,他們也辦不到,代理的反彈會相當強烈,也許一夕之間,1500家代理,就罷工不賣豐田。光想到這點,豐田就不可能放棄銷售代理的管道。
更不用說,有些州,直接禁止汽車不透過銷售代理銷售。特斯拉還為了這些地方法令,到處打官司。
沒有銷售代理雖然給了特斯拉優勢,但看起來,不是特斯拉和豐田售價趨勢相反的主因。豐田頭大的理由,還在後面。
生產效能:尚有降幅空間的特斯拉 vs 擰乾最後一塊錢的豐田汽車
產量越大,生產成本越低,但超過一定產量後,生產成本無法再降低,單價反而會越來越高,豐田已經走到這一步,日本三大和德國三大,大概也都如此。
所有能擠壓出來的經濟規模、提升生產效率的手段都已經用盡,這就是豐田不斷提升生產效率的結果,現在再沒有低垂的果實供採收了。所以豐田車價降不下來,但特斯拉卻會隨著產量增大,而還有生產成本的降幅空間。
豐田有名的JIT(Just In Time)生產庫存管理優勢,在年報的存貨周轉,可以明顯地看出來。豐田一塊錢的存貨,可以做超過11塊的年銷售額,而特斯拉才能做不到6塊。
特斯拉比豐田,要放更多的備料。每一個庫存品,都是要錢的,豐田只靠存貨管理,就可以省下不少生產成本,更不用說其它的生產改進。但問題就在於,豐田能擠出來的效能,差不多都擠完了,反而特斯拉才剛開始提升生產效能。
豐田的效能,除了來自不斷改進外,也來自於他們對上游的控制力,900萬輛的產能,想想看,光零配件能拿到的折扣,誰能超過豐田?而靠豐田吃飯的上下游,哪一個敢對豐田說不,銷售代理如此,上游零件更是如此。老大如果出現困難,下面的自然要共體時艱。但這個共生的體系,也會是豐田的致命傷。
學習曲線:人工智慧的特斯拉 vs 百年匠人的豐田汽車
擁有百年的造車工藝,豐田沒有需要克服學習曲線的問題,但特斯拉有。特斯拉在幾年前,最被詬病的就是成車品質(build quality),這個品質問題,不是說哪個零件容易故障、不耐久,而是很精細的一個感覺,你摸車座椅縫線的平滑度,或是塑膠料件邊角的接合,有沒有好的成車品質,在這些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就算你用再好的真皮當車座,沒有優良的成車品質,很快就會被看破手腳。
這些都是豐田、賓士、寶馬這些百年老店,多年學習造車才做得出來的感覺。馬斯克一開始造車,天真的以為,反正零配件都買得到,把它們児在一起,有什麼困難?但,就是難。如果不是他運氣好,剛好撿到豐田丟出來不要的加州NUMMI廠,特斯拉的學習曲線,還要更陡,還要交更多學費。
真正克服學習曲線的方法,馬斯克用的是科技,手工沒有日本、德國車廠的工匠精神,那就提高自動化,讓機器人來做。豐田工廠裡的老師傅,光靠眼力,可以看出椅子歪了幾度,特斯拉沒有老師傅,但馬斯克引進人工智慧,電腦的視力,在不斷地訓練下,可以比老師傅更精準。
更可怕的是,產線的複製容易度差很多。豐田要開新廠,得把老師傅移植,或是再花個一、二十年訓練一個新的師傅,但特斯拉可以直接再訂一套設備,就可以百分百準確複製。而且人工智慧是越多的數據和訓練,就越聰明。老師傅會變老、衰退,但機器人卻是資歷越久,越強。
豐田不能引進一樣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嗎?可以,但豐田卡死在過往的成功,要用電腦視力之類的人工智慧,在內部有許多的阻力,只能漸進式的改良,而不能像特斯拉一樣,用跳的,跳出學習曲線。特斯拉的成車品質,已經證明越來越不是問題。現在很多人都說,特斯拉是他們開過最好的豪華車。
這種製造業的新走向,以人工智慧生產取代工匠的趨勢,應該要讓主張強化技職教育的人士,感到害怕。
油電混合車會是豐田的救贖嗎?
豐田除了在生產有受制於傳統的問題外,行銷上,也面臨一樣的尾大不掉問題。馬斯克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從高價的Roadster跑車開始,先賣給一些有錢人,那些想開全電動跑車的矽谷富豪,藉著這些頂端客群,賺到現金流、打出知名度、可以在金融市場募資後,再開發低一點價格,比較能取悅大眾的款式,先是豪華房車Model S,再來是豪華休旅車Model X,最後才是真正針對普羅大眾的Model 3和Model Y。
這個策略,不小心就把特斯拉變成一個豪華且流行的品牌,打造出專享獨有的電動車市場空間。現在想買電動車的人,在腦海裡自動會連結到像特斯拉一樣的豪華品牌,誰要開一台GM的電動車呢?
豐田受制於傳統的問題,讓豐田沒辦法這樣跳躍,不能由內燃機引擎跳到全電動,但豐田成功地切入油電混合的中繼模式,並且先打造了Prius這個獨立產品線,一時之間,和特斯拉的全電動,並肩而行,給那些重視綠能的中產階級一個驕傲的選擇。
但Prius雖然在行銷上擺脫了豐田的傳統形象,有機會和特斯拉一搏,但油電混合的車款,在生產上,還是仰賴豐田的生產系統,並不是真正可以過渡到電動車的中繼模式,因此在生產成本上,不能像特斯拉一樣,單價越來越低,在未來,油電混合車是沒有競爭力的。
而且特斯拉的多重曝光及先發優勢,把綠能的另一個希望,燃料電池車,如豐田的「未來Mirai」,也斷了前途。因為特斯拉先達到量產規模,壓低了電池價格,因為特斯拉先建立充電網,因為特斯拉在媒體的大量曝光,所以講到綠能環保車,只有電池趨動的全電動車,才符合消費大眾的想像,才有長途運輸的便利,才有量產的價格優勢。
豐田對「未來」的行銷手法,是對的,一個全新品牌,類似幾十年前的Lexus,來滿足一個全新的區隔市場。但我高度懷疑,豐田在「未來」的生產上,還是仰賴他們舊有的製造系統。這會是「未來」的致命傷,仰賴豐田的製造,燃料電池車永遠沒辦法降下生產成本。
豐田真正的問題在於,內燃機及相關生產體系,沒有未來。
特斯拉是科技公司,要把電腦裝上輪子,而豐田是汽車公司,要把引擎裝上電腦。一個是蘋果,一個是諾基亞,一如手機業的世代交替,汽車業的世代交替,正在我們面前發生。
電動車和內燃機汽車的巨大區別
電動馬達和內燃機引擎都是古老的科技,但過去一百多年,人類選擇了內燃機搭配汽油作為主要的陸上運輸模式,一百多年的發展下來,引擎因此成為相當精密的產業,工業成熟度很高,但內燃機現在面臨Clayton Christensen說的「破壞性創新」,將被一個相對比較低等的科技,給徹底的破壞。
破壞性創新的特點是「低一點」的科技,因為生產成本的下降,而得以吃掉比較高科技的產品市場。內燃機加上油箱,就是汽油車的動力系統,而馬達加上電池,則是電動車的動力系統。內燃機引擎因為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開發,已經沒有低成本的生產方式,而油箱基本上不佔任何生產成本,所以也沒有什麼成本下降的空間。
但馬達加上電池,卻有很大的空間。馬達也許像引擎一樣古老,但大電量的電池,卻是「新科技」,一個不斷地還在更新進程的新科技。隨著電動車的需求增加,投入電池開發、生產的新創事業,不計其數,因為有利可圖,進而趨動更多人投入開發。
特斯拉的電池,未來壽命更長、充電更快、售價更便宜
特斯拉的電池很貴,一開始的Roadster,因為技術不成熟,所以有提供客戶換電池的服務,要價1萬2千美金。現在的特斯拉,電池保固8年,所以幾乎都還沒有客人需要換電池。
馬斯克說,再過幾年,電池模組大概可以賣5千到7千美金。這才約10年的工夫,價格就砍下這麼多,而且這個比較便宜的電池,壽命還比較長,充電比較快,安全性也比較高,而且容量還更大。
而且電池的開發,不純只為電動車。除了電子產品需要鋰電池外,一旦鋰電池成本再降下來,家家戶戶都會裝上一顆大電池,離峰時充電,尖峰時放電,搭配綠色能源生產,電池會徹底改變家戶使用電力的方式。而更成熟的電池科技,又會回頭過來,降低電動車的成本。
這個正向回饋的機制,不但內燃機產業沒有,連燃料電池也沒有。有人用的東西,才會有誘因開發更便宜的產品。
這個資本主義的精神,厲害到連天然資源的稀缺,都可以想辦法克服。原先鋰電池的量產,有一個大關卡是稀土金屬「鈷」的使用,電池裡,鈷的價值比鋰還高,但鈷的產量很少。
馬斯克在今年有一場重頭秀,叫做「電池日Battery Day」,很多專家都預期,特斯拉將會發佈和中國廠家「寧德時代」的共同研發成果,不用鈷的電池。特斯拉真的達到不用,甚至只是少用,鈷元素,那電池成本的下降速度就更快,會更快拉平和內燃機車的成本差距。
彭博的一個報告估算,現在電動車的製造成本,大約有近4成是在電池身上,5年內,就會降到3成以內,到時電動車和內燃機的成本就會拉平。
200家上游是豐田的助力,也是轉型的阻力
而電池以外的差別,還有很多。舉例來說,電池馬達和引擎以外的傳動系統(drivetrain),原理也不盡相同。據估算,馬達大概只需20個部件,而內燃機要200個。而這十倍的用料差別,影響很多層面,因為差別不只在數目而已。
內燃機就是進行不斷爆炸式的燃燒汽油,進油、進氣、點火、爆炸、排氣的循環不斷地進行,過程複雜且傷害零件,所以要潤滑、要過濾氣體,廢氣還要觸媒轉換,每一個零件,都有故障的可能。
2015年有一個調查,全美汽車維修的前15項熱門,全部是濾網、火星塞、進氣、排氣系統的控制和感應器,只有一項是電動車可能有的,就是油箱蓋/充電插座蓋的替換,便宜地不得了的工序。
為什麼特斯拉不用廣設維修點?因為電動車不用換機油、不用換進氣濾網,馬達也幾乎也不會壞。
車子系統的基本差別,回頭過來,還會影響銷售方式。豐田需要銷售代理賣車,也需要這些代理維修車輛。而事實上,對很多代理來說,維修才是真正賺錢的部門。但特斯拉的車,很少需要進廠,所以也可以跳過這個中間人,只要開一個直營廠,就可以應付好幾個州的維修需求。
但20個部件和200個部件的差別,還不只於此。豐田的200個部件,也許就代表了200家上游,這200家上游做的生意,都是和內燃機有關的生意,也許有少許部件,是可以用在電動車,但大部份是不行的。
也就是說,這200個上游,沒有任何的誘因,幫豐田快速轉進到電動車。豐田越快切換,他們就越早丟了生意。所以900萬輛的商機,背後就是代表百萬、千萬人的生機,在豐田內外,都充滿了抵制開發電動車的既得利益。如果不是特斯拉的威脅迫在眉睫,這些既得利益,到死都不想開發電動車。
豐田及傳統汽車大廠卡死在內燃機,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還有一個設計思維上的巨大不同。
豐田工程師坦承:科技落後特斯拉6年
比較高級一點的車,會讓你客製一些配備,比如說比較先進的安全系統,但傳統車廠是你選定了,再加減就不容易,真要加裝,就要進廠大動手腳。但如果你訂特斯拉,有些功能是要加錢,但你日後要加也可以,付錢後就可以啟動。功能一直在那裡,只是特斯拉隱藏起來而已。
這道理在特斯拉和蘋果比較像,和豐田比較不像。特斯拉和蘋果其實都是電腦公司,只是他們生產的電腦,一個當手機用,一個當車子用。如果車子的設計,是繞著電腦轉,所有的功能,都連在這電腦,日後的軟體更新,不用連硬體一起動,就可以技術升級。
蘋果手機可以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作業系統而變得更強大,特斯拉也可以。對特斯拉來說,要多一個功能,就是把硬體連到車子的大腦,就可以由軟體來中央控制。
但對繞著引擎運轉的豐田來說,多一個功能,簡單如多一個照相機,那就是要再多一個電腦,多一個介面連結,工程浩大而困難,而這個多出來的電腦晶片,很可能和其它系統,尤其是動力系統,完全沒有關係。
把硬體裝上電腦,要比把軟體裝上硬體困難多了。
日經曾把一台特斯拉拆開給豐田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了,搖搖頭,在科技上,豐田至少落後特斯拉6年。
特斯拉的系統,環繞著兩個大電腦晶片組,控制著所有的系統,動力、環境偵測、空調、驅動、娛樂系統等等,通通由這兩個大腦控制。而這兩個大腦,上面只有印著特斯拉的名字,不像豐田,通通是上游供應商的名字。
也就是說,特斯拉開發並完全掌握這兩個大腦,從晶片設計到程式編寫,全都是自家搞的。也許晶片是讓台積電做的,但設計是特斯拉內部做的。
以電腦為核心的生產,還有一個內燃機沒有的效果,摩爾定律,即電晶體數目每兩年倍增的了不起矽谷定律。摩爾定律也許沒有之前那麼神了,但晶片越來越強大且便宜的趨勢還是在。特斯拉花最多的錢在電池和電腦上,而這兩個品項,又最受科技發展影響,成本隨年下降。請問豐田要怎麼競爭?
美日德各三大傳統車廠,會被洗牌洗掉一半以上,因為他們都受制於舊的生產方式,都擺脫不了內燃機的過往成功。
以前矽谷專家喜歡說,這是一場戰爭,看是特斯拉先學會造車,還是傳統車廠先搞懂電動車。現在這場比賽結果已經出爐,特斯拉取得了勝利。
不過我認為傳統車廠裡,還是會有幾家存活,豐田其實是機會最大的大廠之一,寶馬和賓士也許是另外的倖存者,但未來太複雜,沒有人知道。
特斯拉股價未來上看5千美金,但你能抱到那一天嗎
所以回到股價的問題上。取得生產科技勝利的特斯拉,年銷900萬輛不會只是夢。但如果年銷可達900萬輛,可以有現在這個每股1500元的價值嗎?距離我開始寫這篇文章才幾天而已,特斯拉股票又漲了一成。
這個股票,已經不是900萬輛與否的問題,而是史上最大的多空交戰。有200億美金的資金正在放空特斯拉,也同時有多頭推升特斯拉市值超過2500億,說實話,沒有人在談基本面了。
我是認為,長期來說,特斯拉成為一兆美金的公司,只是時間早晚,也就是說,一股5000美金,也不是問題。但現在買特斯拉,你能安安穩穩地抱到那一天嗎?你能在股價跌回200元一股,也不怕嗎?
作者簡介_陳家煜
經濟學家,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州的Coe College,對商業、金融、科技充滿興趣,但更喜歡的是美國和西方文明史。經營粉絲專頁「普通人的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