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當你發現在餐桌前的孩子,

對著十幾號的客人,爬上桌,

像飛輪一樣拚命轉動菜台,

什麼好吃就往自己嘴裡送,

有時還旁若無人、菜汁橫飛地大聲嚷嚷時……

你,會作何感想?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能力優秀,

為什麼不錄用我!

不久前,朋友跟我談起的一件事。

他所在的單位招聘職員。

一位重點大學畢業的研究生,筆試成績突出,

受邀參加公司高管在座的面試飯局。

席間,該研究生侃侃而談、唾沫橫飛,

在他吃過後的桌子前,全都沾滿了醬汁和菜屑。

這一幕讓人大失所望。

最終,招聘部門告訴他,

他能力雖優秀,但還是不能被錄用……

餐桌禮儀不好的人,

反映的不是個人習慣,而是父母的教育

 

一頓飯,便知道你的家庭素養

教授過威廉王子正統英式皇家禮儀的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

“善於觀察的人,一頓飯的功夫,

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

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上周,參加親戚入宅酒席,身旁坐著一對母子。

五六歲的孩子,吃飯等不夠三道菜就亂跑。

等好吃的菜上來,做媽的大聲招呼他回來。

當時,我正拿筷子夾菜。

突然,一隻手猛地架過來往下壓:

“這是我的!”沒防備的我筷子瞬間落地,菜汁濺到了一桌子的人。

可孩子的媽仍像沒事似的跟別人邊吃邊聊,

彷彿一切和自己沒關係。

孩子不懂事,大人也強不了多少。

宴席還未結束,那位媽媽不知從哪裡變岀個袋子來,

把一盤盤菜往裡倒,邊裝邊說:

“吃飽了吧?這菜我要了!”一個三十幾歲人的“臉面”,

與幾歲小孩竟相差無幾。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

“父親和母親,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

孩子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成長,

母如何,孩子便如何。

平時,看到那些帶著孩子在公共場合的餐桌上,

粗野、邋遢、蠻橫的父母,我會好奇,

這樣的言傳身教,

“延續”出的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等他被社會修理的時候又將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沒好吃相的孩子,

讓人一眼就能看其教養上的破綻

平日,家長最關心的是如何給孩子添加舌尖上營養,

卻對孩子舌尖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餐桌上,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

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

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里夾的,

有喝湯時吧唧著嘴呼呼有聲的……對此,

家長卻見怪不該、習以為常。

一次跟團旅行,有個七八歲的孩子每到一個餐館,

都要把點菜權先霸佔在手裡。

吃飯時,他整個人癱軟地歪在椅子里,

目不轉睛地玩著手裡的手機,

當媽的不時把菜一塊塊喂到孩子的嘴裡。

這個景象,我久不能忘。

都說一個人的吃相最能反映其教養。

沒有家長會放棄給予孩子身體營養,

但一定會有人放棄對孩子舌尖上的教養。

或許你會以為,

有著“好萊塢十大最佳著裝名人”之稱的辣妹維多利亞對孩子穿衣尤為注重,

然而,相較於這點,孩子的吃相更讓她挑剔。

在她看來,一個孩子可以穿成各種風格,

不違背乾淨原則便可,

但沒有良好吃相的孩子,

一眼就能看出他教養上的破綻,

這讓她深感羞恥。

對於企業招聘來說,

得體的談吐、優雅的肢體語言,

從來都是一封長效的推薦信。

無論進入宴會廳,還是坐在餐桌前,

你的肢體語言已經悄然在跟別人在進行交流了。

通過你的坐姿、動作、神態、表情、目光等,

你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麼心態,

你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

因此,培養孩子餐桌上好的肢體語言,

還意味著幫他矯正一種猥瑣、散漫的失敗者的壞習慣,

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成功者習慣。

而養成這種用餐習慣,

這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種教養的養成,

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這種資產是永恆而無限的。

 

從吃相上看人格與人品,才是核心

每每提到孩子獨立人格的培養,

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教孩子懂得生活自理,

固然,這是一種途徑,但並非根本,獨立人格培養的起點恰是飯桌。

試想,

一個人若是連生存最基本的飲食行為

都無法自主、自理,

談何人格上的獨立?

從吃來看家庭的素養和孩子的教養,

還是外在,從吃的品相和態度上看品格,

才絕對是核心。台灣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說到,

自小他的父親就教他“看人品擇友”,

而判斷人品的途徑之一就是一雙筷子。

飯桌上一個小細節,

便可以看出拿筷子的人的心性和修為。

早年讀《太平廣記》,有篇章記載,

一縣令帶孫子找大文學家鄭浣求學。

鄭浣請爺孫吃飯。

沒承想,那孩子一吃就露了真相——

吃蒸餅時盡挖餡吃,把皮丟一地!

鄭浣氣極而嘆:品格如此,作何學問?煉好再來!

第二天就要縣令把孫子帶回家。

凡事都重品質,產品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

同樣,求學路上的孩子也首先要有好的品格,

才能在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個人擁有再高學歷、再多學問,

但品格不好,不就正如文章開篇提及的那個研究生一樣嗎?

徒有表面的光鮮,卻不受人歡迎。

舌尖上的這些教育,

有家長不免嫌苛刻:他們還只是孩子,何必早早計較?

是,正因他們是孩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

所以他們才更值得被關愛、被呵護;

正因他們是孩子,他們優秀、天真,

一切還在成型的孕育中,

所以他們才更需要接受好的教育,

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而實現這一切,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在餐桌上學習好這些禮儀習慣,

精進孩子教養和品格的養成,日後他方能高高地飛翔。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若把每個孩子比喻成一棵樹,

這棵樹要等來花開、結果的前提,

必然是有人已早早為它修過枝、澆過水、施過肥、殺過蟲了。

是的,一切就緒,我們方能助孩子等來花開、結出碩果。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圖/shutterstock)